区域性安全公共产品供给的“湄公河模式”——以湄公河流域联合执法安全合作机制为例
本文选题:区域性公共产品 + 湄公河模式 ; 参考:《南洋问题研究》2015年03期
【摘要】:湄公河"10·5"案件发生后,中国与老挝、缅甸、泰国建立了湄公河流域联合执法安全合作机制,标志着GMS安全合作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本文从区域性公共产品的视角,以湄公河流域联合执法安全合作机制为例,对该区域性安全公共产品"湄公河供给模式"及其特点、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深化湄公河流域联合执法安全合作的3条路径:中国应以区域大国的责任感主动多承担"公共成本";中国应重视借助GMS等国际组织或区域组织增强湄公河联合执法安全合作机制的亲和力;中国应着眼全球安全治理推动域外大国在这一区域性公共产品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Abstract]:After the Mekong "105" case, China, Laos, Myanmar and Thailand set up a joint law enforcement and security cooperation mechanism in the Mekong River basin, marking the substantial stage of GMS security cooperation.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public goods, takes the mechanism of joint law enforcement and security cooperation in the Mekong River Basin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Mekong River supply mod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its restrictive factors. Three ways to deepen the joint law enforcement and security cooperation in the Mekong River Basin are put forward: China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bear the "public cost" with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regional powers, and China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strengthening the Mekong River with the help of international or regional organizations such as GMS. The affinity of the joint law enforcement and security co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Gonghe River; China should focus on global security governance to promote a constructive role for foreign powers in this regional public product.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D8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平;;日本的东亚合作战略评析——区域性公共产品的视角[J];当代亚太;2009年05期
2 苑基荣;;东亚公共产品供应模式、问题与中国选择[J];国际观察;2009年03期
3 王双;;中日韩三国经济合作与东亚区域性公共产品的供应——以全球金融危机为背景[J];国际展望;2010年06期
4 刘昌明;孙云飞;;安全公共产品供求矛盾与东亚安全困境[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4年01期
5 赵可金;;东北亚合作中的中国公共外交[J];当代世界;2010年07期
6 徐恺;;国际公共产品、地区国际公共产品与东亚供给模式[J];理论界;2009年06期
7 李俊久;;区域性公共产品理论: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视角(上);2013年10期
8 徐增辉;;全球公共产品供应现状及我国的策略[J];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9 樊勇明;;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解析区域合作的另一个理论视点[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01期
10 樊勇明;;从国际公共产品到区域性公共产品——区域合作理论的新增长点[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君祥;[N];法制日报;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军;略论1938年美英互惠贸易协定[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李斌;;欧债危机与欧洲货币一体化:基于制度变迁的因素分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单飞跃;肖顺武;;市场极端主义的经济法矫正研究——基于经济法与民商法功能互补的视角[J];北方法学;2011年04期
4 桂花;;国际货币体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J];商业研究;2005年21期
5 张燕军;;大国协作、共同安全——东北亚安全合作模式的探索——及与均势、霸权稳定模式的比较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杜人淮;;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的政府与市场理论述评[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6期
7 于营;权力、利益、观念——国际机制的三种理论范式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8 徐静;;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认同危机的思考[J];沧桑;2010年10期
9 卢光盛;;国际公共产品与中国—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关系[J];创新;2011年03期
10 聂庆平;蔡笑;;金融创新、金融力量与大国崛起——基于荷兰、英国和美国的分析[J];财贸经济;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新生;王春强;;从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看冷战后东亚地区和平[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2 孟晔;;美国政府采购的国家安全保护机制及其启示[A];政府采购改革与国际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林钟高;徐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价值分析与国家利益的调整——基于国际制度合作论的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孙若彦;;依附理论与拉美国际关系研究[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樊勇明;;东亚合作与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6 刘志国;;积累的社会结构与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波动[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7 朱天祥;;地区间主义参与全球治理:霸权如何起作用[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8 康晓;;绝对收益与相对收益视角下的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兼论中国的国家利益与可能贡献[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9 周厚虎;;美国霸权战略中的软实力要素分析[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10 卢光盛;张励;;国际公共产品与中国—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关系[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瑾;主权财富基金国际监管制度法制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向丽华;经济援助外交“杠杆”建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凌云;“双本位”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与影响[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文斌;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隋伟;东亚金融合作法律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巍巍;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冲突与危机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喻燕;中国企业海外耕地投资战略风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郭秋梅;全球治理视角下的国际迁移组织(IOM)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陶莎莎;海外中国公民安全保护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蓓萨;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的能源外交[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彭震;“中国威胁论”——影响与对策[D];湘潭大学;2010年
3 侯鲁男;罗斯福对华经济政策(1931-1945)[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许增伟;新地区主义视角下日本“东亚共同体”构想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郑永超;美国新政时期证券监管制度研究(1929-1945)[D];吉林大学;2011年
6 马晓东;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国际法律渊源的体系化[D];吉林大学;2011年
7 邓恒;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博弈[D];暨南大学;2011年
8 曲鹏飞;中国共产党战略文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赵伟;中国企业海外利益拓展的政治经济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郑玉成;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舸;;东北亚能源安全局势与韩国的战略选择[J];当代韩国;2009年02期
2 张蕴岭;;对东亚合作发展的再认识[J];当代亚太;2008年01期
3 贺平;;日本的东亚合作战略评析——区域性公共产品的视角[J];当代亚太;2009年05期
4 王玉主;;区域公共产品供给与东亚合作主导权问题的超越[J];当代亚太;2011年06期
5 令计划;;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J];党建研究;2007年11期
6 刘昌明;;双边同盟体系制约下的东亚地区主义:困境与趋向[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1年01期
7 胡礼忠,汪伟民;东亚文化圈:传承,裂变与重构——“东亚汉文化圈与中国关系”国际学术会议暨中外关系史学会2004年会述评[J];国际观察;2004年02期
8 苑基荣;;东亚公共产品供应模式、问题与中国选择[J];国际观察;2009年03期
9 王双;;中日韩三国经济合作与东亚区域性公共产品的供应——以全球金融危机为背景[J];国际展望;2010年06期
10 朱景鹏;区域主义理论基础与相关学说[J];国际政治研究;200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韩庆娜;冷战后美国对外军事行动的动因研究[D];外交学院;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祥青;参与多边安全合作:既是挑战,也是机遇[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10期
2 石婧;中国与中亚的安全合作[J];新疆社科论坛;2002年06期
3 喻常森;“第二轨道”外交与亚太地区安全合作[J];东南亚研究;2003年05期
4 吴金平;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建设与美国因素[J];东南亚研究;2004年04期
5 许涛;;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安全合作进程与前景分析[J];国际观察;2006年02期
6 蒋建华;王双;司南;;安全合作与区域发展:上海合作组织两大目标的展望及对中国西部安全的影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冯艳玲;;中俄战略安全合作的机遇和挑战[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雷勇;;东亚地区安全合作:层次、结构与机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王有为;;东南亚安全合作构想[J];东南亚纵横;2010年05期
10 张威威;;论中日韩安全合作[J];和平与发展;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袁芳;;美印安全合作框架与中美印非均势外交平衡的重构[A];湖南省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共运史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志刚;国家间的安全合作与当代中国的安全追求[D];暨南大学;2005年
2 惠耕田;制度化安全合作:沟通行动的视角[D];外交学院;2007年
3 肖f^;权力、制度与文化[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方颖;冷战后地区多边安全合作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井小磊;互信建设:推进外空安全合作的关键[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徐曼;东亚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研究[D];外交学院;2006年
4 息瑶;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安全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Lepessova Aliya;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安全合作法律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6 姚建安;冷战后中俄两国安全合作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王璐璐;中亚地区安全合作:进程、制约及战略选择[D];山东大学;2009年
8 张志刚;安全合作的理想模式[D];暨南大学;2002年
9 詹鹏;中美安全合作进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赵小硕;中国与东盟安全合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592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859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