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念创造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本文选题:国际关系理论 + 国际关系学者 ; 参考:《国际政治研究》2014年04期
【摘要】:正编者按21世纪以来,西方和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在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方面都呈现出一个停滞的局面,但两者的情况有所不同。在西方学界,一个相对普遍的共识是,宏观的国际关系理论建构已经基本完成,国际体系的三大要素——实力结
[Abstract]:Since the 21st century, there has been a stagnation in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n western and Chinese scholars, but the situation is different between them. In western academic circles, a relatively general consensus is that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macr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as been basically completed, and the three major element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the junction of strength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分类号】:D8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9·11”事件后的新形势可能引发新的国际关系理论和战略[J];当代世界;2002年08期
2 王义桅;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J];美国研究;2003年04期
3 肖欢容;“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比较与借鉴”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J];世界经济;2003年05期
4 孙学峰;学术批判不同于道义谴责——评《在科学与艺术之间——质疑国际关系理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1期
5 朱锋;国际关系理论在中国的发展:问题与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3期
6 孙学峰;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骨干力量与流派分野[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3期
7 王军;“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比较与借鉴”研讨会综述[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3期
8 王逸舟;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对成就与缺失的几点感受[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4期
9 俞正梁;当前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最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4期
10 李少军;如何看待国际关系理论中相互争论的学派?[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厚虎;;人、国家与理论——探寻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视角[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2 王俊生;;国际关系理论的普适性与国别性:一个知识性的梳理[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3 宣兴章;;国际关系理论的古希腊根源:行动者、结构论述模式的剧场假象[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4 王义桅;;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5 程诚;;比较中日政治文化“忠”的观念异同——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新探索[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6 金新;;国际关系理论的“空间转向”:一项研究议程[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7 李开盛;;规范理论:批判与评估[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8 黄海涛;;国际关系理论评价问题浅析——以“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视角[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9 花勇;;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世界交往的视角[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10 夏立平;;论21世纪中美印三边关系——用三种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进行分析[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Edward Friedman 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霍金讲席政治系教授;Edward Friedman:国际关系理论应用共同话语解释地区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国际关系理论的科学性从何而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淮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朱延华;和谐世界国际关系理论的哲学基础[N];光明日报;2012年
4 华东师范大学 赵银亮;多视角下的国际关系理论[N];社会科学报;2004年
5 梁守德;国际关系理论的新探索[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王文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国际网系理论”:互联网冲击下的国际关系理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牛新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关系理论有用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倪世雄 赵曙光;探索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中国化之路[N];解放日报;2011年
9 唐世平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寻求国际关系理论突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毛莉;实践转向:突破主流国际关系理论静态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周绍雪;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2 白云真;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变迁:进步及其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3 蒋建忠;印象理论与外交政策分析[D];复旦大学;2009年
4 胡宗山;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方法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蒋英州;政治文化视角的国家软实力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余成;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创建的路径探索[D];外交学院;2008年
2 劳拉(Laura Paletta Crespo);东亚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不协调的原因[D];吉林大学;2009年
3 张克宁;个人主义、关系主义与国际关系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温丽娟;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之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5 唐江雨;建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前景探析[D];国际关系学院;2009年
6 黄丽萍;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述评[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耿淼;现代国家体系中国家间信任问题的理论初探——国家间信任的概念及其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兼容性[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8 郭彦;文化哲学视野中的国际关系理论[D];暨南大学;2004年
9 冯士琳;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范式的构建路径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余丽;试论“和平崛起”思想是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D];郑州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8602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860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