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发布时间:2018-05-11 14:50

  本文选题:中美关系 + 大国关系 ; 参考:《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年02期


【摘要】: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中美两国领导人达成的战略共识。它力图打破历史上"国强必霸"和对抗冲突的定式,探索世界大国和谐共处的新路径。在中美建交35年的历史中,中美关系曾有过"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建设性合作关系"等不同定位,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则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新思维和新模式。亚太地区是中美国家利益高度汇聚、交往最密切的地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将有助于加强中美战略互信,共同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亚太地区的发展与繁荣,实现中美两个大国的合作共赢。
[Abstract]:The strategic consensus reached by the leaders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s to build a new type of great power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t tries to break the historical pattern of "power must dominate" and confrontation and conflict, and explore a new path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world powers. In the 35 years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Sino-US relations have had different orientations, such as "construct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 "constructive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and so on, while the new type of great power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s a new thinking and new model standing at a new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s the region where the interests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highly converged and most closely rela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type of great power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will help strengthen the strategic mutual trust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jointly safeguard peace and stability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nd achieve win-win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基金】:2009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东北亚战略与政策研究”(09JZD0037)
【分类号】:D829.7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得刚;;国际关系三大主流学派的权力观及其比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杨晓龙;东亚区域主义与中国周边外交[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3 沈文辉;;从宗教视角透视冷战后美国中东政策的悖论[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05期

4 范鸿达;洪正;;中国在中东的风险分析:以海湾地区为例[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4期

5 赵继显;;国际权力基础与伊拉克战争[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5期

6 邹函奇;评析进攻性现实主义权力理论[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吴疆;王先丽;;“新布什主义”与中亚地缘政治格局[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袁祖社;“全球公民社会”的生成及文化意义——兼论“世界公民人格”与全球“公共价值”意识的内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蔡丽华,孔庆茵;三种现实主义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经典现实主义、防御型现实主义与政府中心型现实主义[J];北方论丛;2004年02期

10 于营,林松;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机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亚玲;;中国人对美国的网络民族主义[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2 林民旺;;国内观众成本与国际合作[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3 赵广成;;国际体系的中产阶级化与没有收益的非对称冲突[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4 陈小鼎;;探析结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理论的构建[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5 娄亚萍;;对外经济援助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6 杨原;;大国崛起进程中的合法化策略与制衡规避[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7 董彦良;;进攻性现实主义与秦国的兴起[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8 周兴泰;;构建中国特色国际政治理论的一项可能议程:国际政治的国家行为理论初探[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9 凌胜利;;美国亚太联盟转型的动力探析[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10 王翔宇;;美国战略文化中的实用主义——以“责任规避”为例[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罗向阳;当代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孟昊;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法律分析[D];武汉大学;2010年

4 钟馨;1976-2001年中国对外传播史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曹迪;国家文化利益视角下的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燕军;二战后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D];西北大学;2011年

7 李家成;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底线、挑战与应策,1989-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8 刘鸣筝;美国公共外交研究(1917-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9 程铭;近代以来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策;分析折中主义与后冷战时代东亚安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彭琪;冷战后国际格局变迁与蒙古外交政策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常佼;从国际法视角看朝核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彭震;“中国威胁论”——影响与对策[D];湘潭大学;2010年

6 申健;巴以问题:困境与出路[D];湘潭大学;2010年

7 罗满秀;试论国际政治资源对金融危机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8 姚楠;论在中国新疆及其周边国家打击“三股势力”的国际合作[D];暨南大学;2010年

9 蔡卓芸;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10 邢西敬;国际政治格局新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晶晶;;国际体系变革下中美关系的重塑[J];领导之友;2011年05期

2 王瑞;;“1992年国际形势特点和大国关系及其前景”讨论纪要[J];国际问题研究;1993年02期

3 罗峰;;中美关系:峰回路转,柳暗花明[J];社会观察;2005年11期

4 刘建飞;;影响中美关系前景的主要因素[J];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01期

5 王俊生;;从结盟到构建和谐世界:中国大国关系60年的阶段划分[J];领导科学;2009年29期

6 吴建民;;2010年大国关系展望[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0年01期

7 高放;中美关系的历史回顾——简评《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J];理论前沿;2001年07期

8 钱其琛;“9.11”事件后的国际形势和中美关系[J];外交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9 倪世雄;庄建中;;伊拉克战争后的中美关系[J];美国问题研究;2004年00期

10 ;《和平与发展》2007年总目录[J];和平与发展;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强;;解读邓小平发展中美关系大局思想[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C];2009年

2 杨吉平;;权力转移与20世纪的英美关系——对中美关系的启示[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3 袁盈;;论中美关系的发展与邓小平的对美战略思想[A];纪念邓小平(下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倪世雄;潜旭明;;中美关系60年:回顾、启示、展望[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5 顾章义;;当代中国与非洲的新型关系[A];北大非洲研究丛书——中国与非洲[C];2000年

6 苗建寅;;抗战时期宋庆龄对中美关系的推动和发展[A];宋庆龄与二十世纪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0年

7 国机;;回顾与展望中美关系——市国际关系学会等纪念《上海公报》发表30周年[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于迎丽;;从遏制走向合作:冷战后的中美不扩散关系[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9 李鹏;;中美关系战略新定位下的台湾问题[A];2006海峡两岸发展论坛文集[C];2006年

10 国机;;中美关系历史与现状——市国际关系学会等召开专题讨论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相蓝欣;对美斗争,要确保“破脸”不破裂[N];国防时报;2011年

2 中国社科院美国所政治研究室副主任 张立平;不要期待2009年中美关系有重大突破[N];东方早报;2008年

3 宫秀川;冷静看待中美关系[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4 上海政法学院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 郭学堂;中美关系“空档期”需克服“不适应综合症”[N];文汇报;2011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李少军;此消彼长[N];人民日报;2011年

6 张志洲;跳出中美关系看中美关系[N];东方早报;2005年

7 早报特约评论员 周庆安;战略对话推动中美关系回归确定性[N];东方早报;2005年

8 丘杉;美今届大选对中美关系影响轻微[N];亚太经济时报;2004年

9 见习记者 王宇新;双赢与对抗:中美关系的两种可能[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10 郑必坚;中美关系的四个战略机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巧荣;APEC与中美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2 宋俊芳;中美关系的政治经济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余万里;美国跨国公司与九十年代的中美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李艳辉;政治经济的互动与中美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5 杨绪盟;朝鲜半岛危机与中美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6 任娜;能源安全与当代大国关系[D];山东大学;2007年

7 陈杨;东北亚安全格局中的中美关系[D];复旦大学;2005年

8 李增田;鲍大可及其中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吴功荣;中美外交思想传统的比较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10 宋国友;国家冲突阴影下的贸易增长:一种社会—国家的分析[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纪文宇;论非对称性相互依赖下的中美关系[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5年

2 徐良;冲突与合作[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袁云初;9·11后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与中美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创峰;历史没有终结[D];河南大学;2003年

5 曹峻;探寻中美在亚太安全领域共同利益促进中美关系改善[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婷;冷战后中美关系中的经济因素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王t ;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辛志永;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及中国的对策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程龙梅;中美关系中的重要变数——台湾问题[D];苏州大学;2001年

10 马蓉;论美国外交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及其对华政策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743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8743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d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