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安全困境之新变化及其思考
本文选题:东亚 + 安全困境 ; 参考:《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年03期
【摘要】:东亚安全困境由来已久,而近期日益发酵。目前,东亚安全困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中美日之间基于实力变化之上的结构性矛盾;美日同盟关系的巩固或疏远;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发展前途;朝鲜半岛问题。地理环境、多方博弈与政治体制使东亚的安全困境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未来东亚安全困境可能表现为:安全困境逐渐升级;安全困境得到有序管控;各方各退一步,在良性竞争中自然发展下去。中美关系与美国东亚联盟将继续在地区安全结构性矛盾中扮演核心角色。基于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钳制,制度支持下的协作管控、良性互动是东亚安全困境的必由出路。中国的稳定强大是未来东亚安全困境避免恶化,稳定得以维持的关键。
[Abstract]:East Asian security dilemma has a long history, and the recent increasingly fermenting. At presen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ast Asian security dilemma are: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based on the change of strength between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the consolidation or alienation of the alliance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the prosp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type of great power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issue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multi-party game and political system make the security dilemma of East Asia unique. In the future, the East Asian security dilemma may be shown as follows: the security dilemma is gradually upgraded; the security dilemma is controlled in an orderly manner; each side steps back and develops naturally in the benign competition. Sino-American relations and the United States East Asia Union will continue to play a central role in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of regional security.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the Community of Destiny and the cooperative control supported by the system, benign interaction is the inevitable solution to the security dilemma in East Asia. China's stability and strength are the key to avoiding deterioration and maintaining stability in East Asia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分类号】:D8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李志斐;;东亚安全:合作模式与结构[J];当代亚太;2010年06期
2 石冬明;;中日安全困境与东北亚安全机制[J];理论观察;2008年06期
3 叶江;“安全困境”析论——兼谈“先发制人战略”与进攻性现实主义的关系[J];美国研究;2003年04期
4 刘成;;转化而不是解决:和平学范畴内的冲突化解[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袁正清;从安全困境到安全共同体:建构主义的解析[J];欧洲研究;2003年04期
6 叶江;试析大国崛起与“安全困境”的关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02期
7 尹树强;“安全困境”概念辨析[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01期
8 杨丹志;东亚安全困境及其出路[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09期
9 封永平;;大国崛起的安全困境与中日关系[J];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金燕;;对东亚安全困境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3期
2 马渤;对国际政治关系理论主流学派的分析比较[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4期
3 范明英;孙增超;;“安全困境”概念、成因及其实践超越[J];长白学刊;2006年03期
4 刘孟_g;顾伟;刘海峰;;当前东北亚安全困境与共有观念[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曹树金;;朝核危机根源的建构主义分析[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6 张东宁;;东北亚国家安全体系:从双边困境到多边合作的安全路径分析[J];东北亚论坛;2010年02期
7 王学军;;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范式下的国家安全研究[J];当代亚太;2007年09期
8 徐进;;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问题与构想[J];当代亚太;2011年04期
9 杨宁宁;;法国传统安全观的历史考察[J];法国研究;2006年02期
10 乐恒;;安全困境理论视角下一战爆发原因探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文宇;;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理论评述[A];湖南省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共运史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于迎丽;;东亚安全:模式的困境与出路[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宝林;信任与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无核缔约国的核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赵衍;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中的互联网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张云燕;社会建构主义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D];复旦大学;2004年
4 孙德刚;多元平衡与“准联盟”理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5 夏建平;认同与国际合作[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仇发华;西欧与东北亚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任娜;能源安全与当代大国关系[D];山东大学;2007年
8 刘虎;国家利益与媒体国际报道[D];暨南大学;2007年
9 郭锐;东亚体系转型与中国大战略[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刘彦;应对变化的世界: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1990-2006年)之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学良;东亚区域合作的制约性因素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2 薛蕾;东亚安全共同体构建的可能性与路径探析[D];河南大学;2011年
3 金新;效忠转移的困境[D];吉林大学;2011年
4 汤西野;关于中日东海油气田的争端[D];浙江大学;2011年
5 江文彬;中日关系中的安全困境及其缓解之策[D];暨南大学;2011年
6 孙玉华;国际政治格局“无极化”论说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汤俊波;学校和平教育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文宇;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述评[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衍龙;东亚安全合作模式分析[D];外交学院;2011年
10 孙会文;中日安全困境的理论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肖f^;;中美在东亚安全结构中的冲突——2006年美国《四年防务评估报告》的一种解读[J];东北亚论坛;2006年06期
2 秦亚青;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1期
3 叶江;试析大国崛起与“安全困境”的关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02期
4 潘忠岐;;霸权干涉、大国对抗与东亚地区安全的构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06期
5 朱宁;;东亚安全合作的三种模式——联盟安全、合作安全及协治安全的比较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09期
6 朱锋;;权力变更、认同对立与战略选择——中日关系的战略未来[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03期
7 蒲晓宇;;中国与国际秩序的再思考:一种政治社会学的视角[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01期
8 唐世平;国际政治理论的时代性[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正清;从安全困境到安全共同体:建构主义的解析[J];欧洲研究;2003年04期
2 陶志欢;试论“安全困境”的三种解析[J];社会科学家;2004年05期
3 高丰艳;;东北亚安全困境评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孙守鹏;巴以安全困境及美国的中东政策[J];西亚非洲;2002年04期
5 钟金燕;;对东亚安全困境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3期
6 熊晶;;“安全困境”及其语境下的索马里护航[J];咸宁学院学报;2009年S1期
7 江涌;价值观·世界观·战略观·安全观——脱离“安全困境”需要“新安全观”[J];世界知识;2005年19期
8 李华;;安全困境理论与韩国的政策选择[J];韩国研究论丛;2006年00期
9 鲍俊林;尚来彬;;对中日安全困境形成原因的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耿进昂;;国际关系中安全困境的理论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艳霞;;从上海合作组织解读“安全困境”的缓解[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2 夏立平;;中美日如何争取共赢和避免安全困境[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3 邝艳湘;;第三世界国家的安全:矛盾与启示[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4 王公龙;;和谐世界:国际秩序的新构想和新范式[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5 于迎丽;;东亚安全:模式的困境与出路[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6 王新龙;;国际安全合作:一种安全哲学视角的解读[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7 胡键;;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政治观[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8 杨玲玲;;改革开放与促进朝鲜半岛和平[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邓晓梅;;从“汶川大地震”灾难看我国实施房屋体系工业化战略的必要性[A];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C];2008年
10 陈东晓;;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与中国安全环境[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梁强;中印和局破解安全困境[N];财经时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赵福中 本报实习生 程瑞林;谁是农民工安全困境的幕后推手?[N];工人日报;2006年
3 李春生;化解当前食品安全困境的对策[N];江苏经济报;2005年
4 王锁劳;伊拉克短期难破安全困局[N];人民日报;2006年
5 周梁;风物长宜放眼量[N];财经时报;2006年
6 特约评论员 秦明阳;美国“携手”伊朗突围“安全困境”[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7 记者 姚富昌;今年全市将有30万人摆脱饮水不安全困境[N];运城日报;2007年
8 [原著]理查德·A·贝辛格(美国) 本报特约编译 叶子;东南亚军火市场透析[N];世界报;2008年
9 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研究所教授、研究主任 郑永年;为什么美国很难确定其中国政策[N];世界报;2007年
10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国际政治系讲师 博士 江涛;两伊:对手?兄弟?抑或其他[N];中国民族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卓武;美国因素与日本“修宪之争”及其发展趋势[D];暨南大学;2009年
2 杨吉平;人性、历史与冲突[D];南开大学;2013年
3 封永平;大国崛起困境的超越:认同建构与变迁[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郭锐;东亚体系转型与中国大战略[D];吉林大学;2008年
5 肖f^;权力、制度与文化[D];吉林大学;2006年
6 郭延军;东北亚环境安全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王凤玲;日本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仇发华;西欧与东北亚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任娜;能源安全与当代大国关系[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张志刚;国家间的安全合作与当代中国的安全追求[D];暨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健;国家安全判断视野下的安全困境——兼论东亚的安全困境[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江文彬;中日关系中的安全困境及其缓解之策[D];暨南大学;2011年
3 党雅贤;冷战后中日关系中的安全困境研究党雅贤[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兴然;从上海合作组织的地区安全合作谈安全困境的缓解[D];山东大学;2010年
5 鲍俊林;建构主义解析中日安全困境及其意义[D];延边大学;2005年
6 孟东伟;从朝鲜核试爆看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困境[D];暨南大学;2011年
7 张杰;对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郑秋;论冷战后中日关系中的安全困境及其出路[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9 庞东梅;冷战后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及其缓和之路[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军;台湾问题引发的中国安全困境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904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890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