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跨国社会运动影响中国外交的路径与模式研究
本文选题:跨国社会运动 + 国际规范 ; 参考:《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年01期
【摘要】:目前关于当代跨国社会运动与中国外交之间关系的研究尚有待深入。在探讨跨国社会运动与国际规范之间的关系,以及当代跨国社会运动对中国外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现阶段,诉诸国际规范是当代跨国社会运动影响中国外交的一个主要路径,并将这种影响区分为三种模式:"国际驱动型"、"国内驱动型"和"国际国内互动型"。鉴于当代跨国社会运动对国际规范的重要影响及其给中国外交带来的挑战,"学会面对跨国社会运动"是中国外交的一项重要课题。
[Abstract]: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temporary transnational social movement and Chinese diplomacy needs to be further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discu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national social movements and international norms, and the influence of contemporary transnational social movements on China's diplomacy and its mechanism of action, the author thinks that at the present stage, Recourse to international norms is one of the main ways for contemporary transnational social movements to influence China's diplomacy,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modes: "international drive", "domestic drive" and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interaction". In view of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f contemporary transnational social movements on international norms and the challenges to China's diplomacy, "learning to face transnational social movements"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Chinese diplomacy.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8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逸舟;;中国外交的思考与前瞻[J];国际经济评论;2008年04期
2 叶江;徐步华;;试论跨国社会运动的特点及其对当代国际格局演变的影响[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3 徐步华;;跨国社会运动对全球治理的影响——以减债、禁雷和反大坝运动为例[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年04期
4 吕杰;中国环境外交与国内环境保护[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卫平;;竞争政策、国家利益与中国反垄断法政策目标定位——一个基于系统的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2 何志鹏;;非社会契约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3 刘长林;储天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话语分析[J];安徽史学;2009年06期
4 赵继显;;国际权力基础与伊拉克战争[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5期
5 张泽;李鹏;;两岸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比较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赵洲;;国际责任法上私人行为归属于国家问题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7 陈松川,张金柱;全球化进程时期的国家安全合作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苏君阳;;知识冲突与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张文喜;班保申;苗壮;;西方国家利益理论研究的建构主义转向[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曾润喜;王国华;陈强;;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的网络社会治理[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力;曹振飞;;结构箱中的情绪共振——治安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董海军;代红娟;;农民维权抗争的无效表达:流于过程的情感行动——对西安Y区征地抗争事件的解读[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魏超;;中国军队的软实力与战略传播[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廖小东;曹文波;;民间组织在社会性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分析[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徐桂权;王锦东;;“社会生产”语境下传媒的公共呈现与意见表达——基于两个经验研究的思考[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6 朱谦;;环境公共决策中信息公开的价值与规范研究——基于近年来中国环境影响评价争端个案的解读[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麦尚文;;价值传播与社会认同——《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价值观呈现与传播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吴兴民;;抗争、表达与秩序重构——论群体性事件的政府治理新思维[A];第19届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文集[C];2009年
9 黄晓星;;社区运动的“社区性”——对现行社区运动理论的回应与补充[A];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贾玉娇;;社会建设视角下网络集群事件管理探析[A];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马勇;欧盟科技一体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银萍;民族主义与韩国反美主义[D];南开大学;2010年
4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罗向阳;当代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邓文;雷震与战后台湾社会运动[D];武汉大学;2010年
8 游泓;情感与信任关系的社会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9 韩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中国国家治理变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百杰;转型期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章佳;金融危机对社会稳定结构的影响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田斌;儒家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黄训;伊斯兰会议组织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俞琳;影响环境议题设置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杨一;沟通行为体、国内制度变迁与国际制度准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秦佳;国民党民众运动研究(1924—1937)[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汤希;中国对东南亚地区软实力外交探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李青;论中国软性国际政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湘潭大学;2010年
9 韦柳明;地方政府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林小丽;我国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机制初探[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叶江;;试论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途径[J];国际观察;2008年04期
2 刘宏松;跨国社会运动及其政策议程的有效性分析[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1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时怡;[N];国际商报;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鑫;;“外向型”大国的“三重门”[J];南风窗;2008年20期
2 朱立群;;中国参与国际体系的实践解释模式[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刘兴华;;国际道义与中国外交[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4 计秋枫;;中国外交反对霸权主义的路径[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年06期
5 布兰德利·沃麦克,宋鸥;《改革时代中国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制定》述评[J];史学集刊;2002年02期
6 张鲁宁;求和平谋发展的新主张[J];社科纵横;2004年06期
7 郭业洲;;十六大以来的中国外交[J];当代世界;2007年08期
8 叶自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与中国外交[J];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03期
9 杨洁勉;;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外交和理论创新[J];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06期
10 熊伟;;中国外交进入多边时代[J];当代世界;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宝煦;;革命与发展:毛泽东时代与邓小平时代中国外交的比较[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60年——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理论研讨论文集[C];2009年
2 牛军;;冷战与80年代的中国外交[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3 仇发华;;从朝鲜核问题的演变看中国外交倾向[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4 牛玉峰;;邓小平与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国外交[A];高举旗帜 继往开来——吉林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王公龙;;论中国外交的观念变革[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6 欧阳程奕;;价值视阈下的新中国外交:1949-2009[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7 彭沛;;联合国改革与中国的外交选择[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吴莼思;;中国安全外交概念初探[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9 潘亚玲;;安全化/非安全化与国际规范的生命周期——以艾滋病和气候变化为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10 沈逸;;从“拒斥”到“塑造”:国际规范与中国的和平崛起[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欣;《中国外交》白皮书在昆举行发行仪式[N];云南日报;2006年
2 杨毅;APEC与中国外交新思维[N];华夏时报;2004年
3 李诗佳邋白洁;中国外交践行“和谐”理念[N];人民日报;2008年
4 早报记者 周晶璐;中国外交部新调要员忙开局[N];东方早报;2008年
5 记者张小溪 范勇鹏;公共外交成中国外交重要开拓方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王靓;“中国增军力也不是美国敌人”[N];东方早报;2007年
7 青岩;“Shut up”与“微笑征服世界”[N];南方周末;2006年
8 吴建民;和谐世界理念将造福世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9 本报记者 周仕兴 本报实习生 江澄;“用自己的努力去强盛我们的祖国”[N];广西日报;2010年
10 宋国友;阐述中国外交的价值观[N];东方早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步华;全球治理视角下的冷战后跨国社会运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2 刘丽坤;竞争、合法性与国际规范的蜕变[D];外交学院;2012年
3 周方银;国际规范的演化[D];清华大学;2006年
4 赵可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D];复旦大学;2005年
5 李根信;中国新安全观与防扩散政策[D];外交学院;2006年
6 孙景民;非政府组织的政治行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7 王云芳;走向有效的多边主义[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8 杜娟;国际规范的传播:社会化和本土化[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9 杨晓萍;中国外交中的观念因素[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10 刘力;合作与碰撞[D];外交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牛林;冷战后中国参与联合国非殖民化进程研究[D];外交学院;2008年
2 刘振兴;论冷战后中国外交的伙伴关系战略[D];外交学院;2008年
3 张宏辉;地区主义与中国外交[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单绍萍;中国软实力提升中的对外传播策略研究[D];外交学院;2008年
5 刘田林;中国外交样式的新补充:海上联合军事演习研究[D];外交学院;2009年
6 金湛清;中国的和平崛起与软实力建设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7 徐ei;东亚共同体的理论探索与路径选择[D];外交学院;2005年
8 汤传文;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安全环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平;坦赞铁路和中非关系[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10 罗奕帆;软权力与中国公共外交[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125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912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