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从日英同盟到日美同盟——20世纪日本结盟外交之比较

发布时间:2018-05-26 01:05

  本文选题:日英同盟 + 日美同盟 ; 参考:《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摘要】:日英同盟和日美同盟是20世纪日本处于重要转折期时与世界上两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两次重要的结盟。两次结盟的背景、命运不同,但是结盟的确给日本带来很大的发展机遇。而在不同国际体系下的两次结盟外交,实质上是英、美、日结盟国在各自国际体系下的对外战略和战略运用。
[Abstract]:The Japanese-British alliance and the Japan-American alliance were two important alliances between Japan and two major capitalist countries in the 20th century when Japan was in an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The background of the two alliances, fate is different, but the alliance does bring great opportunities for Japan. The diplomacy of two alliances under different international systems is essentially the foreign strategy and strategic application of the allies of the United Kingd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under their respective international systems.
【作者单位】: 长春师范大学东北亚研究所;
【基金】:2012年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前两次《日俄密约》与中韩日关系”,项目编号:2012B290
【分类号】:D83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志成;从英日同盟看列强在远东的争霸[J];安徽史学;1995年01期

2 聂宏毅;肖铁峰;;日美同盟的历史演变及其对亚太安全的影响[J];当代亚太;2007年08期

3 崔丕;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政策的演变[J];历史研究;1995年04期

4 资中筠;二十世纪后半叶世界舞台上的美国——《美国战后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绪论[J];美国研究;1993年02期

5 冯昭奎;日美关系:从战后到冷战后[J];美国研究;1996年03期

6 张景全;国际体系与日本对外结盟[J];日本学刊;2005年03期

7 李广民;王连文;;三维棱镜下的日美同盟[J];日本学刊;2008年02期

8 刘星;;试论日美同盟的生命力[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06期

9 李愿富;;从条约内容看日英同盟在近代日本侵略朝鲜过程中的作用[J];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03期

10 李广民;20世纪初东北亚国际局势与日英同盟的角色定位[J];日本学论坛;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赖凡;;论英国衰落之福利因素[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2 李晓光;;1904~1911年日俄对我国东北农业发展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3期

3 单福东,余谦;中国近代闭关锁国外贸政策的成因及其历史借鉴[J];安康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4 李平民;全球化与伊斯兰复兴运动[J];阿拉伯世界;2001年04期

5 赵继显;;国际权力基础与伊拉克战争[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5期

6 赵存生,宇文利;邓小平与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兼论邓小平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杨耕;;国际强势文化单向流动的哲学思考——述评阿多尔诺的文化工业论[J];北方论丛;2006年06期

8 王德中;列宁过渡时期理论与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理论依据的再认识[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9 杜丽燕;;浅谈软实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J];北京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10 邓海成;;比较视野下的中日近代对外认知[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兆胜;;中美日三国围绕朝鲜半岛初次博弈述论[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2 吴忠民;;略论20世纪中国的社会转型[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3 邵胤;;经济全球化与云南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9年优秀论文集[C];2009年

4 徐艳玲;;从“双和”视角透视20世纪社会主义的制度实践[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长久;;美元汇率波动的影响和启示[A];美国新经济周期与中美经贸关系——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王新生;;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大平正芳——以第一次日元贷款为中心[A];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2012年第3期(总第108期)[C];2012年

7 王春良;;简论1905—1917年日俄在远东的争夺[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三辑)[C];2006年

8 赵存生;宇文利;;邓小平与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兼论邓小平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A];邓小平百周年纪念-全国邓小平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4年

9 崔丕;;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解密文件与欧亚冷战史研究[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二辑)[C];2005年

10 王春良;;简论日、俄争夺千岛群岛与库页岛[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二辑)[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少东;日美冲绳问题起源研究(1942-1952)[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小鼎;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评估及其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4 罗向阳;当代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王勇;东亚共同体建构中的“美国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程铭;近代以来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志元;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袁丽丽;十月革命前俄国合作社的思想和实践[D];吉林大学;2011年

9 付竞卉;金融国家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綦晓旭;论冷战期间日本对华政策中的“政经分离”原则(1952-1964)[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彭琪;冷战后国际格局变迁与蒙古外交政策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尚志远;西方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与发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翼;论沙皇俄国在俾斯麦外交体系中的重要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常飞;琉球独立运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申健;巴以问题:困境与出路[D];湘潭大学;2010年

7 朱颖;日本在亚洲实践多边主义的原因及困境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8 罗满秀;试论国际政治资源对金融危机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9 武红旗;克里米亚战争前欧洲列强的外交博弈[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莹;基于马恒昌小组精神的企业创新精神的思考[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景全;;从同盟机制角度看美国对日本历史问题的态度[J];当代亚太;2006年09期

2 曹筱阳;;美日同盟:面向21世纪的全面调整[J];当代亚太;2006年09期

3 宋秀琚;美国国际合作理论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4 陆国忠;“9.11”事件后日美关系的走向[J];和平与发展;2002年02期

5 于铁军;国际政治中的同盟理论:进展与争论[J];欧洲;1999年05期

6 王公龙;对日美同盟“再定义”的再认识——以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为视角的选择性分析[J];日本学刊;2002年05期

7 张景全;国际体系与日本对外结盟[J];日本学刊;2005年03期

8 王帆;冷战后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调整与联盟政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李少军;国际关系理论与现实[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2期

10 巴瑞·布赞;刘永涛;;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中日关系与中美关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俊威;徐学群;;日美“2+2”会议文件与日美同盟转型[J];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06期

2 聂宏毅;肖铁峰;;日美同盟的历史演变及其对亚太安全的影响[J];当代亚太;2007年08期

3 冯阳希;;浅析新时期日美同盟的强化[J];大众商务;2009年12期

4 冯昭奎;加藤嘉一;;日美同盟如何走下去[J];世界知识;2010年03期

5 耿丽华;;论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日美同盟关系[J];日本研究;2010年02期

6 屈彩云;;战后日本在亚太安全格局中的身份建构[J];当代亚太;2010年06期

7 葛腾飞;日本军事战略的提升——加强日美同盟 冲击政治大国[J];国际展望;2001年17期

8 孔庆茵;;日美同盟“再定义”与中国国家安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9 李大光;;全面强化日美同盟[J];环球军事;2010年23期

10 杨伯江;强化日美同盟:日本面向21世纪的战略起跳板?[J];现代国际关系;199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泰平;;日本民主党政权的外交政策取向[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1期(总第98期)[C];2010年

2 冯昭奎;加藤嘉一;;冯昭奎、加藤嘉一对谈录[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3 刘江永;;东亚共同体与中日关系:理想、现实与选择[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4 王键;;对近年来日台关系走向的归纳与预测[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3期(总第104期)[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宁;日美同盟不变,鸠山送奥巴马“定心丸”[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2 记者 刘赞;日本新外相:将加强日美同盟[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3 本报驻东京记者 严圣禾;奥巴马访日重新确认日美同盟关系[N];光明日报;2009年

4 尤文虎 郁章艳 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研究员 91379部队工程师;日美同盟,,驶向何方?[N];中国国防报;2010年

5 新华社记者;全球连线:日美同盟走向何方[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6 记者 徐松 张艺;外交部:日美同盟不应超出双边范畴[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7 驻东京记者 刘洪亮;野田首晤奥巴马深化日美同盟[N];文汇报;2011年

8 美国国会图书馆 亨利·基辛格讲座教授 拉贾·莫汉 白澜 译;日美同盟遭遇完美风暴[N];东方早报;2009年

9 早报记者 王国培 采访整理 加藤嘉一;裂变:日美同盟50年[N];东方早报;2010年

10 宋立炜;俄罗斯频频出招震慑日美同盟[N];国防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玉国;冷战后日美同盟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巴殿君;冷战后日本对台湾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吴伟兴;冷战后日本的对台政策及日台关系[D];暨南大学;2008年

4 何英莺;论战后日美军事同盟中的摩擦关系[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姝;冷战后日本的日美同盟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卞远;日美同盟的演变及走向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田春耕;日美同盟的历史进程、发展趋势及其对东亚安全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0年

4 尚光明;试论冷战后日美同盟关系的强化[D];吉林大学;2012年

5 张蕾;冷战结束后日美同盟的调整及其对中国政治安全产生的消极影响[D];东北大学;2010年

6 戴敏;论冷战后日美同盟关系调整对东北亚地区安全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3年

7 任永健;冷战后日美同盟调整对东北亚安全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2012年

8 刘睿亮;日本与大国结盟问题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9 曹旭冉;“友爱”与制度的碰撞[D];云南大学;2012年

10 王玉龙;朝核问题与日美同盟之间的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353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9353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4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