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从利益到认同的艰难转变:解构中日和解的“结构性缺陷”

发布时间:2018-05-27 08:25

  本文选题:中日关系 + 和解 ; 参考:《当代亚太》2017年06期


【摘要】:中日关系是中国所面临的重要双边关系之一,也是中国当前致力于建设和谐周边与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然而,中日关系却始终存在着和解难题,对此,学术界出现了权力结构说、文化模式说以及国内结构说等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模式,但国家之间和解的过程性和复杂性限制了上述解释模式的效力。为此,文章在回顾战后中日和解过程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初始和解、和解的巩固及和解的倒退和逆转三个阶段,提出中日和解已经陷入了长期的困顿状态,未能实现从利益到认同的彻底转变。文章指出,导致两国长期未能实现真正和解的根源在于其中存在的"结构性"缺陷,即过分注重利益结构,忽视了认同结构的塑造;单边和解的倾向明显;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存在着二元分离,至少是二者没有形成合力;缺乏要素支撑的形式追求等。在中国政府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和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后,中日和解再一次面临转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将中日之间真正和彻底的和解视为21世纪中日外交关系史上的一场革命,它不仅将为两国人民带来福祉,而且有利于东亚地区秩序的和平转型。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bilateral relations facing China,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current commitment to building a harmonious periphery and building an "Asian Community of Destiny". However, there is always a difficult problem of reconcil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view of this, there are representative interpretation models such as power structure theory, cultural model theory and domestic structure theory in academic circles. However, the process and complexity of inter-state reconciliation limi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bove interpretation model.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the process of reconcil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fter the war, the paper divides it into three stages: initial reconciliation, consolidation of reconciliation and retrogression and reversal of reconciliation. Failed to realize the complete transformation from benefit to identity.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reason why the two countries fail to achieve real reconciliation for a long time lies in their "structural" defects, that is, they pay too much attention to the structure of interests and neglect the shaping of the structure of identity, and the tendency of unilateral reconciliation is obviou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is dualistic, at least they do not form a joint force and lack the support of elements. The reconcil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faces another turning point after the Chinese government put forward the diplomatic concept of pro-sincerity, favor and tolerance and the proposal to build an "Asian Destiny Community." In a sense, the genuine and complete reconcil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can be regarded as a revolution in the history of Sino-Japanese diplomatic rel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 It will not only bring the well-being of the two peoples, but also be conducive to the peaceful transformation of the order in East Asia.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基金】: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项目编号:17wkpy28)资助
【分类号】:D822.33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楚成亚;;城乡二元结构政治稳定机制的结构性缺陷[J];资料通讯;2004年02期

2 袁胜华;可贵的探索 丰硕的成果——评《社会变革与结构性缺陷——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法律调节机制》[J];中国图书评论;1993年04期

3 一夫;中日关系研讨会在京举行[J];国际问题研究;2000年06期

4 丛松日;“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与中日关系的发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5 齐福霖;第六届中日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02期

6 刘德有;思考21世纪的中日关系[J];日本学刊;2000年06期

7 ;中日关系研究中心在京成立[J];日本学刊;2000年06期

8 韦佳;关于影响中日关系发展之因素的有益探索——“新世纪的中日关系”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J];日本学刊;2000年06期

9 ;我看中日关系(二)[J];世界知识;2000年12期

10 冯昭奎;;怎样做邻居——对世纪之交中日关系的思考[J];世界知识;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启新;;日本特大地震对中日关系的影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2 齐福霖;;近百年中日关系国际研讨会综述[A];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文丛一九九○年版[C];1991年

3 冯昭奎;;中日关系的历史拷问[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3年第1期(总第110期)[C];2013年

4 米庆余;;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思考[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一辑)[C];2004年

5 任常毅;;新中国60年中日关系面面观[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6 刘江永;;“311”大地震对世界经济和中日关系的影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7 ;征稿简约[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总第101期)[C];2010年

8 ;征稿简约[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9 徐启新;;我学会与日中关系学会交流合作的新起点——记两学会共同举办的国际研讨会[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10 石善涛;;20世纪90年代中日关系的历史考察[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德有;破解中日关系[N];光明日报;2007年

2 记者 张红邋杨子岩;本报举办论坛研讨中日关系[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3 本报记者 王敏;中日关系如何影响中日企业转型[N];中国企业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江玮;日本副外相访华 求解中日关系僵局[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5 外交学院客座教授 宋荣华;中日关系“四十而惑”[N];广州日报;2012年

6 记者 许栋诚 杨依军;中日关系健康稳定符合两国根本利益[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7 记者 刘华 徐松;改善中日关系,日方须有诚意和行动[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8 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外交研究室主任 吕耀东;日本:政治右倾化令中日关系摇摆[N];法制日报;2013年

9 早报记者 张U,

本文编号:19412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9412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4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