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视角下软实力理论的重构——基于对软实力理论西方话语权的反思
本文选题:约瑟夫·奈 + 软实力 ; 参考:《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摘要】:"软实力"一词源于西方政治学,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将其同全球化时代背景和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使之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中国于上世纪90年代引入软实力理论,其间经历了直接移植、间接嫁接和隐性影响三个阶段,但总归在实质上三阶段都属于被动的继受,未能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理论的更新。这导致了中国当前的软实力理论存在逻辑起点模糊、理论着力点偏离、与价值目标相悖等问题,直接影响了中国软实力发展战略的实现。因此,从提升对软实力规律的自觉认知、增强对软实力研究的自信建设、实现软实力发展的自强道路三个方面,重构中国软实力理论,是摆脱软实力理论的西方话语权,完善中国软实力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Abstract]:The term "soft power" originates from western political science. Joseph Nye, an American scholar, combined it with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which made it have a wide influence in the world. In the 1990s, China introduced the theory of soft power, during which it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direct transplantation, indirect grafting and recessive influence, but in essence, the three stages were all passive successors. Fail to combine with Chinese reality to realize the renewal of theory. This leads to some problems in China's current soft power theory, such as the fuzzy starting point, the devi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focus, and the contradiction with the value goal, which directly affect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s soft power. Therefore, it is the right to get rid of the theory of soft power from three aspects: to enhance the conscious cognition of the law of soft power, to strengthen the self-confidence construction of the study of soft power, to realize the road of self-improv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ft power, and to reconstruct the theory of Chinese soft power, which is the right to get rid of the theory of soft power.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perfecting China's soft power development strategy.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创新实践活动资助项目“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软实力发展模式研究”(2012BSCX31)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120;D8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2 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3 梁云祥;王秀丽;;从日本社会调查看中国的软实力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J];国外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4 刘再起;徐艳飞;;软实力是影响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J];江汉论坛;2012年03期
5 刘洪顺;;关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几点思考[J];理论学刊;2008年01期
6 骆郁廷;;论我国软实力的整体优化[J];江淮论坛;2012年05期
7 李辉;;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马运军;文化凝聚力:文化建设的主题[J];探索;2003年03期
9 刘宽亮;关于文化传播规律的思考[J];运城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志达;;新生代农民工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之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包鹏程;;电视娱乐节目的仪式、叙事模式与意识形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薛国凤;;实用型理念:一种深化的新课程改革发展观念[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周力;鸦片战后广州绅民反进城斗争新论[J];安徽史学;2003年05期
5 蒋保;;民众的统治抑或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寡头统治?——雅典民主政治新论[J];安徽史学;2009年03期
6 祁晓霜;;人类学与教育学的结合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3期
7 刘洪玲;;困境与出路:新时期农民工政治参与探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王先俊;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黄日强;;传统因素对英国职业教育的制约作用[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田卓鑫;;从《长河》解读沈从文小说的政治意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熊富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战略意义:三大宏观视角[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赵帅;魏建;;村民自治的挑战:空心化、村干部激励不足与自治行政化[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张睿丽;;议会政治:宪政民主的运作[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三辑)[C];2008年
4 庄雷;任婉玲;;论高职示范院校跨越式发展与文化软实力打造——昆明冶专示范建设的启示与思考[A];云南省高职高专教育分会第七次全体理事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赵士辉;;文化自觉与民族精神[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二)[C];2004年
6 虞崇胜;;倡导“和而不同”的政治文明观[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7 虞崇胜;王洪树;;论政府在公共理性形成机制中的作用[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8 汪波;;社会需求、多元博弈、公共选择与制度变迁——论中国政府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9 孔令举;;政治和谐需要科学的制度安排[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讨会文章选编[C];2007年
10 朱光磊;张志红;;“职责同构”批判[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公共政策”政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3 陈金江;中国大学本科精英学院运行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魏晓东;银行监管权配置的法律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6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7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慧勇;周恩来与“文革”后期中央行政体制的重新整合[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张晨;我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复合系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璇;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规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纯;简析冷战时期苏联对阿拉伯国家文化战略中文化认同的缺失[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曹轶;中东权威主义政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白春屹;中学语文教师角色现代转型思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贾(?);论当代中国社会团体参与问责[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余友前;我国政府决策制定过程中的公众参与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王洋;3G时代电视媒体的生存策略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9 李典璋;网络背景下行政权力运行机制创新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汤希;中国对东南亚地区软实力外交探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骆郁廷;;奥巴马政府的巧实力战略与中美关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萍;;中国如何应对“软实力”崛起所面临的挑战[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年Z1期
2 杨ma伟;;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现状综述[J];中国文化研究;2011年02期
3 辛其马;;提升软实力[J];创造;2007年10期
4 杨威;;“2009文化哲学论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07期
5 杨威;;文化软实力的跨学科对话——“2009文化哲学论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2009年08期
6 杨鸿玺;陈开明;;中国全球化之软实力的建设[J];中国经贸;2010年11期
7 胡键;;软实力建设:大国复兴的必由之路[J];社会观察;2007年11期
8 李希光;;话语权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年04期
9 周安平;;渐入佳境的中国软实力[J];中国报道;2008年11期
10 宣文;;从德刊的中文“色情”封面看中国软实力[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晓明;刘霞;;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提升中国软实力[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2 查重传;张钊嘉;;姜炎文化转化为文化软实力的例证——从2008北京奥运到2009台北“听奥”[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3 叶小青;邵勇;;“和平发展”视阈中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构[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4 孔德元;尹忠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5 王建;;文化产业发展与提升中国软实力[A];论北京文化产业发展——2009北京文化论坛文集[C];2009年
6 涂可国;;试论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7 于淑娥;;我国“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品牌建设——以青岛市为例[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8 丁青;刘东;;建设世界城市必须注重城乡文化协调发展——以北京市农村文化建设为例[A];建设世界城市提高首都软实力——2010北京文化论坛文集[C];2010年
9 刘丹;孙丽华;陈仲堂;闫红梅;;提升沈阳市文化软实力的对策研究[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江荣海;;散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淑君;感受软实力建设的脉动[N];人民政协报;2007年
2 美欧亚国际商务咨询公司董事长 王辉耀;春节国际化是中国软实力的表现[N];经理日报;2008年
3 ;中国文化软实力:共赢、贡献与和谐[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4 田辰山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西方文化面前中国为何被动[N];中国教育报;2010年
5 王麦玲;文化是种软实力[N];中国信息报;2007年
6 李志勇;提升文化软实力 增强国家竞争力[N];中国艺术报;2007年
7 记者 郭人旗;专家研讨“中国共产党与先进文化”[N];中国文化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常攻;让世界认识“文化中国”[N];民营经济报;2007年
9 杨立群;该亮出怎样的国家“软”名片[N];解放日报;2007年
10 商报记者 刘妮丽;北大文化论坛敢为天下先[N];北京商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俊峰;中国软实力建设的有效途径[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钟琦;孔子学院与中国软实力的提升[D];外交学院;2010年
3 石芬;“汉语桥”与中国软实力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宁;孔子学院的发展及其在中国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D];暨南大学;2012年
5 周石;中国软实力提升的文化路径分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6 王雪峰;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D];中原工学院;2011年
7 周晔;成就,挑战,,路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徐逊吉;试论中国在阿拉伯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建设[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9 许贺新;和谐社会下的文化安全战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10 邢永亮;文化软实力—中国软实力建设的路径选择[D];中共四川省委党校;2011年
本文编号:19437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943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