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政治话语中的伊朗——从建构主义视角分析
本文选题:奥巴马 + 伊朗 ; 参考:《理论月刊》2014年08期
【摘要】:国际关系理论界自从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出现理论趋同之后,建构主义兴起。语言学作为建构主义三大理论来源之一,对其有重要的意义。政治话语作为国际关系中一个研究方面,与语言学中的话语分析密不可分,建构主义认为语言具有建构社会事实的功能。本文用建构主义观点及语言学中修辞分析、语境分析、文化分析等非批判性分析融合起来,凸显了语言学对国际关系的贡献。同时可以看到在国际关系中,话语的威力是无穷的。奥巴马总统把自己的意志输入给普通民众乃至伊朗和全世界人民,这也是话语霸权的体现,由此也可以看出国际风云变换的方向。
[Abstract]:Since the emergence of realism and liberalism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constructivism has arisen. Linguistics, as one of the three theoretical sources of constructivis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t. As a research aspec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olitical discourse is closely related to discourse analysis in linguistics. Constructivism holds that language has the function of constructing social facts. This paper combines constructivism with non-critical analysis such as rhetorical analysis, contextual analysis and cultural analysis in linguistics, which highlights the contribution of linguistics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t the same time, we can see that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power of discourse is infinite. President Obama's input of his will to ordinary people, as well as to the people of Iran and the world, is also a manifestation of discourse hegemony, which also shows the changing dire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
【分类号】:D8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艺;谢金林;杨志军;;从恩赐到权利:民生话语表达逻辑的历史考察[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刘祖云;;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一种“话语”解读[J];江汉论坛;2006年07期
3 张维为;;中国模式挑战西方政治话语[J];社会观察;2008年10期
4 李三虎;;公正论题:马克思中国化的当下政治话语[J];学术研究;2007年05期
5 郑永年;;中国要加快国际政治话语的建设[J];今日中国论坛;2009年Z2期
6 郑永年;;加快国际政治话语的建设[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08年06期
7 涂光晋;宫贺;;中美官方西藏主题新闻发布的政治修辞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9年08期
8 ;林业专家侯元兆诠释“碳政治”[J];中国林业产业;2010年10期
9 M.比利希;K.麦克米伦;梅;;隐喻、习语与思想意识:从搜寻“smoking gun”说起[J];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10 ;金语录[J];上海采风;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薛洪生;黄琦;;从主流政治话语嬗变看中国政治之变迁——基于若干官方文本的政治学解读[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万丽萍;;关于中国政治话语传播的几点思考[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董金平;;话语与女性气质的建构——20世纪以来中国女性气质变迁分析[A];和谐社会 价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6年
4 何晶;;中国大众传媒对本土中产阶层的话语建构现象初探[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波;;何谓“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探讨[A];陕西社会科学界第3届学术年会辉煌6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道路专题论坛文集[C];2009年
6 蔡永飞;;试论多党合作制度不等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A];“政党制度与中国特色——21世纪初政党发展与变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燕子山;我们正在体验的政治文明[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2 王亦白;在法治框架内构建权力型人民政协[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3 宣华华;省长换届最大看点在民生表态[N];联合日报;2007年
4 黄培昭;巴勒斯坦政府大楼遭袭总理被迫撤离[N];人民日报;2007年
5 邓海建;理性解读私营业主的政治诉求[N];商务时报;2007年
6 巴拉克·奥巴马;“我们别无选择”[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7 全国政协委员 刘荣汉;时时想起“政协话”[N];人民日报;2006年
8 本报评论员 徐立凡;美中期选举:政治变幻难改战略方向[N];华夏时报;2006年
9 陈永杰;“逼宫”布朗考验米利班德政治智慧[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10 王龙云;执政奥巴马:输赢一年间[N];经济参考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纬光;现代中国政治话语的范式转换[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曾华;话语分析及其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运用[D];暨南大学;2007年
2 肖君;美国驻华使馆政务微博话语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3 王晓崇;上海近郊的土改动员考察(1950-1951)[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贺颖;美国政治发展中的妥协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5 黄英;责任政府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6 王莉萍;中国网络政治参与“恶搞”现象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627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962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