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政府公共外交战略研究
本文选题:公共外交 + 奥巴马 ; 参考:《辽宁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美国是最早发展公共外交的国家之一,美国公共外交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都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对美国的公共外交进行了改良,制定了新的公共外交全球战略框架作为其实施公共外交的指导。 文章首先介绍了公共外交的内涵,明确阐述了公共外交的定义和其主体、客体、手段途径等方面的特点。并且详述了美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历程,美国的公共外交自二战时兴起,却在为美国取得冷战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之后被忽视,直到9.11事件让美国开始重新审视公共外交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奥巴马政府公共外交的战略背景、内容和特点。奥巴马政府上台之时,面对的是遭受金融危机严重打击的美国,加之世界各地的反美主义,提醒美国必须重塑美国国家形象。认识到信息时代新媒体的重要性的奥巴马政府,依托学界已有研究的“巧实力”理论,在公共外交的主体、资源与机构、实施手段等方向都做了延伸和发展。奥巴马政府的公共外交更加注重战略性和长远性,扩展了公共外交的推行区域,有意识的向青年和女性对象倾斜,以积极的姿态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发挥作用。 最后,文章归纳了奥巴马政府公共外交的实质,重点评述了奥巴马政府公共外交的成效与限制性因素。公共外交是美国总体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奥巴马政府对于公共外交的种种努力目前已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奥巴马政府的公共外交自身仍然存在很多制度、结构、技术等的限制性因素,并且由于关国仍不改其实现全球霸权的最终目的,其公共外交的投入产出比大打折扣。
[Abstract]:America is one of the earliest countries to develop public diplomacy, which is ahead of other countri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After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came to power, it improved the public diplomacy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formulated a new global strategic framework of public diplomacy as its guidanc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diplomacy. First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of public diplomacy, and expounds the definition of public diplomacy, its subject, object and means. It also details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public diplomacy, which rose during World War II, but was ignored after the United States took credit for the victory of the Cold War. It was not until 9 / 11 that America began to re-examine the importance of public diplomacy. The second part mainly expounds the strategic background,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Obama administration's public diplomacy.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came to power in the face of a country hit hard by the financial crisis, coupled with anti-Americanism around the world, reminding the United States of the need to reshape its national image. Recogniz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new media in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relying on the theory of "skillful power" that has been studied in academic circles, has made an extens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subjects, resources and institutions of public diplomacy, as well as the means of implementation.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s public diplomacy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strategy and the long-term nature, expands the public diplomacy promotion area, consciously tilts to the youth and the female object, and plays the role in many countries and regions of the world with the positive posture. Finally,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essence of Obama administration's public diplomacy, and focuses on the effectiveness and restrictive factors of Obama administration's public diplomacy. Public diplomac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overall diplomatic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At present,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s efforts on public diplomacy have already received certain result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systems and structures in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s public diplomacy itself. Technology and other restrictive factors, and because the country still does not change its ultimate goal of achieving global hegemony, its public diplomacy's input-output ratio is greatly reduced.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8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天凯;;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塑造[J];国际公关;2011年04期
2 钱宏;;中国国家形象应具备哪些内涵?[J];留学生;2010年06期
3 黄星原;;积极探索中国公共外交新思路[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4 周庆安;;从南海问题看“争端中的公共外交”[J];对外传播;2011年09期
5 窦小文;张哲;徐臻;蒋文洁;;德国重塑国家形象的经验与启示[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1年01期
6 曲星;;中国公共外交顺势而为[J];留学生;2010年11期
7 杨锐;;国家形象要从内部打造[J];公关世界;2010年11期
8 贾庆国;;有效开展公共外交的六个基本条件[J];留学生;2010年11期
9 王国庆;;怎样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形象[J];国际公关;2011年04期
10 马军;;从“宣传”到“传播”[J];公关世界;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桂珍;;公共外交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形象[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桂珍;桑维军;;对外宣传向公共外交的转型——从奥运会到世博[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万明;;论现今伊朗公共外交的运用与效果[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4 胡道明;;论中国国家形象及其构建——兼析“和谐世界”外交理念[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5 万晓红;;奥运报道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6 王义桅;;公共外交与中国软权力的崛起[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7 倪建平;;国家形象塑造和中国对非洲政策:和谐文化传播的视角[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8 陈世瑞;;危机情境下的国家形象塑造——以汶川大地震中的国家形象塑造为例[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9 倪建平;;关于中国国家形象与外交政策的理论思考[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10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推进公共外交 传播国家形象[N];联合时报;2010年
2 记者徐庆超;传播国家形象公共外交成核心话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见习记者 叶慧珏 本报记者 李关云;提升国家形象:中国政府力推公共外交[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4 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政协外事工作委员会委员 孙萍;让“民间大使”走出国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5 ;加强公共外交 提升国家形象[N];人民政协报;2009年
6 记者 周宁;加强公共外交 提升国家形象[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7 南方日报记者 雷辉;论剑“传播中国国家形象”[N];南方日报;2010年
8 丁刚;品味甘甜需要时间[N];人民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陈华;每个人都是形象大使[N];中国社会报;2009年
10 包松娅;推进公共外交 塑造国家形象[N];人民政协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小勇;重大事件中的国家形象塑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陈世阳;国家形象战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3 阿雷(Alireza Khoshrou);冷战后中美新公共外交政策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李德芳;全球化时代的公共外交[D];山东大学;2009年
5 袁赛男;哲学视域下的国家形象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县祥;当代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7 廖宏斌;文化、利益与美国公共外交[D];外交学院;2005年
8 王思齐;国家软实力的模式建构[D];浙江大学;2011年
9 母耕源;外交沟通理论与实践初探[D];外交学院;2010年
10 王珏;权力与声誉[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玲玲;《人民日报》镜像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龙邦;试析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建构之间的关系[D];暨南大学;2006年
3 杨静;论全球化时代的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吴笛;公共外交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刘琨;中国电影中国家形象建构的问题与策略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任彦;试论中国国家形象传播[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赵英;21世纪初中国国家形象的优化战略[D];吉林大学;2007年
8 董坤;公共危机中新闻媒体的国家形象建构[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何亚伦;台湾地区媒体对中国大陆国家形象之影响[D];复旦大学;2010年
10 杨婷;议程建构理论下国家形象的塑造[D];重庆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646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964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