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研究成果述评
本文选题:大国关系 + 研究成果 ; 参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年04期
【摘要】:正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概念是由中国首先提出的,并不断在与美国的战略谈判和对话中得到践行,进而引发了美方的回应,双方在新型大国关系的部分内容上达成了一定共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特别是中美双方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具有创见性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梳理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创新新型大国国际关系理论、指导中美乃至其他大国关系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一、关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提出及
[Abstract]:The concept of a new type of great power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was first put forward by China and has been put into practice in the strategic negotiation and dialogue with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has aroused the response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two sides have reached a certain consensus on part of the contents of the new type of great power relations. O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type of great power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s been put forward, it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and heated discussion from academic circles at home and abroad, especially from Chinese and American scholars, and innovative research results have been emerging. Combing and analyzing these research resul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nnovating the new theory of great power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guiding the practice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even other great powers. First, the proposal of a new type of great power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基金】:2014年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重点项目“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研究”(项目编号:L14AGJ001) 2013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美国国内政治生态变化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项目编号:W2013014) 2013年四川省区域和国别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师范大学韩国研究中心课题“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背景下的韩国对中美对冲战略研究” 2014年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项目编号:kd95142302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822.3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子昌;解构美国话语霸权——对“中国威胁论”的话语分析[J];东南亚研究;2003年04期
2 徐坚;;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历史条件与主要问题[J];国际问题研究;2013年02期
3 张建;;试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J];国际关系研究;2013年03期
4 乐玉成;;推进下阶段中美关系要做到“四好”[J];国际问题研究;2012年06期
5 巴里·布赞;乔治·劳森;储昭根;;资本主义与新兴世界秩序[J];国际安全研究;2014年01期
6 谭吉华;李可璐;谭文翰;;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论基础和实现途径初探[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年02期
7 ;中美合作:全球未来的关键[J];国际问题研究;2013年06期
8 周方银;;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动力、路径与前景[J];当代亚太;2013年02期
9 吴心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评估与建议[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10 吴其胜;;国内外专家纵论国际体系转型与新型大国关系[J];国际关系研究;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勃然;;“天安号事件”后中国东亚地缘战略的困境与出路[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 陈友骏;;刍议奥巴马政府的亚太战略及对中美关系的影响[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3 杨原;;大国无战争时代霸权国与崛起国权力竞争的主要机制[J];当代亚太;2011年06期
4 杨原;;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2008—2011)[J];国际政治科学;2012年02期
5 张慧智;王箫轲;;中美对朝政策竞争与合作的态势分析[J];东北亚论坛;2012年05期
6 周方银;;中国崛起、东亚格局变迁与东亚秩序的发展方向[J];当代亚太;2012年05期
7 凌胜利;;美国亚太联盟转型:在中美权力与信任之间[J];当代亚太;2012年05期
8 陈东晓;;新世纪前十年中国外交布局的转型和升级[J];国际展望;2012年06期
9 赵明昊;;迈向“战略克制”?——“9·11”事件以来美国国内有关大战略的论争[J];国际政治研究;2012年03期
10 杨洁勉;;新型大国关系:理论、战略和政策建构[J];国际问题研究;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凌胜利;;美国亚太联盟转型的动力探析[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家成;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底线、挑战与应策,1989-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2 贾春阳;论“疆独”问题与美国的政策[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郭杰;美国对华反倾销成因的政治经济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窦卫霖;中美官方话语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刘虎;国家利益与媒体国际报道[D];暨南大学;2007年
6 黄慧玲;美国文化价值观与文化霸权之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7 王磊;布什反恐话语分析[D];外交学院;2009年
8 王凌;美国对他者的安全化:路径与动因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9 周厚虎;中美软实力战略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10 曾勇;中美关系视角下的南海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春华;奥巴马政府新能源政策的国际政治效能探析[D];吉林大学;2011年
2 赵振江;金融危机后中美关系的博弈论分析[D];南京大学;2011年
3 舒爱玲;中国国家形象广告传播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何秋杰;中国崛起背景下的国家形象塑造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黄曦;美国主流印刷媒体报道中的中国形象[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丰华;基于国际危机管理的中美海上军事安全合作[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7 张沛霖;冷战后美国经济霸权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陈杨;中英政治演讲中人际意义的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曾华;话语分析及其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运用[D];暨南大学;2007年
10 姜自凤;话语与国际关系[D];暨南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淳洙;韩献栋;;非传统安全合作与东北亚安全共同体的构建:基于中日韩环境安全合作进程的评价[J];当代亚太;2010年05期
2 杨原;;大国无战争时代霸权国与崛起国权力竞争的主要机制[J];当代亚太;2011年06期
3 王子昌;解构美国话语霸权——对“中国威胁论”的话语分析[J];东南亚研究;2003年04期
4 孔寒冰;并非一方选择的结果——论新中国初期“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产生[J];俄罗斯研究;2003年03期
5 潘忠岐;中美关系的战略基础:过去、现在与未来[J];国际观察;2002年03期
6 钱皓;;美国传统基金会与冷战后的“中国威胁论”[J];国际论坛;2006年06期
7 吴大辉;评俄罗斯的“中国威胁论”[J];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03期
8 周方银;;中国的世界秩序理念与国际责任[J];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03期
9 王缉思;钱颖一;王敏;贾庆国;白重恩;;构建中美战略互信[J];国际经济评论;2012年02期
10 王缉思;“遏制”还是“交往”?——评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J];国际问题研究;1996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报记者 余建斌;[N];人民日报;2013年
2 记者 徐松;[N];人民日报;2013年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N];人民日报;2013年
4 记者 潘治 李斌;[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丽君;冷战后美国海湾政策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一平;从冷战后国际体系的复杂化看中国与大国关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12期
2 丁奎松;亚太大国关系对地区安全合作的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Z1期
3 孙承;大国关系与东亚合作[J];国际问题研究;2001年04期
4 俞邃;中国的大国关系理论与实践[J];当代世界;2001年03期
5 房乐宪;从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看冷战后大国关系的调整特点[J];教学与研究;2001年06期
6 赵念渝;试论影响21世纪大国关系的三种因素[J];特区理论与实践;2001年04期
7 赵念渝;影响21世纪大国关系的若干因素[J];开放导报;2001年04期
8 傅耀祖;冷战后大国关系的调整及其特点[J];外交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9 林利民;亚太大国关系的历史变迁:单极?两极?还是多极?[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10 杨成绪;大国关系现状与发展趋势[J];俄罗斯研究;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夏立平;;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视角下的中美太空领域博弈与合作[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2 钮汉章;;相容:超越零和的有序竞争——政治发展视角下的21世纪大国关系走势[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3 金应忠;;避免全球性结盟分裂对抗是当代大国的历史使命——兼议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论与实践[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4 金子秀敏;;美中新型大国关系下的日中关系[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3年第4期(总第113期)[C];2013年
5 仇华飞;;国际秩序转变中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外交学院客座教授 宋荣华;何为新型大国关系?[N];广州日报;2012年
2 美国著名国家关系学者、哈佛大学教授 曾出任卡特政府助理国务卿 约瑟夫·奈;一种新型的大国关系[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 李文;构建新型大国关系[N];人民日报;2013年
4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第一副院长 叶小文;促进新的文明复兴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N];光明日报;2013年
5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王]N生;迈向新型大国关系,中美需把准定位[N];解放日报;2013年
6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者 张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障碍[N];东方早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洪俊杰;中美求解建“新型大国关系”之道[N];解放日报;2013年
8 裴远颖 外交部前政策研究室主任;建新型大国关系需要耐心和智慧[N];解放日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张日;新型大国关系建设持续发力[N];国际商报;2013年
10 钟声;努力开创新型大国关系之路[N];人民日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靖国华;冷战后大国关系的结构性调整及其走势[D];内蒙古大学;2006年
2 曹扬;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障碍及中国的对策[D];东北大学;2013年
3 李蒙爱;构筑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研究[D];延边大学;2014年
4 卜凤坤;论中国大国关系模式的嬗变与得失[D];内蒙古大学;2005年
5 王丽娜;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背景下中美在太空的竞争与合作[D];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2014年
6 刘鑫;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7 王大山;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及中国对策[D];河南大学;2014年
8 张艳杰;试论二战以来美国东南亚政策中的大国关系因素[D];暨南大学;2008年
9 谷钰;现实主义视域下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构[D];河南大学;2014年
10 李林宸;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亚太地区的挑战与未来[D];外交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9656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965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