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的“战略传播”使命
本文选题:战略传播 + 日本研究 ; 参考:《日本学刊》2015年04期
【摘要】:中日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日本研究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的重要领域。学术研究的成果在于应用。日本研究刊物和研究机构负有"战略传播"的使命:协调政府、智库和民间组织的对日政策,加强对第三国的传播,还要积极发挥对中国民众的日本观的影响力,并对日本政府发话,也对日本民众发声,增加对草根和有识之士两层的话语力。中国的日本研究任重道远。
[Abstract]:Sino-Japanese relations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ilateral relations in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The study of Japan is an important field in the study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issues. The achievement of academic research lies in application. Japanese research journal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have the mission of "strategic communication": to coordinate the policies of the government, think tanks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towards Japan, to strengthen the dissemination to third countries, and to actively exert their influence on the Japanese view of the Chinese people. And to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but also to the Japanese people, to increase the grass roots and insight of the two levels of discourse. Japan in China has a long way to go.
【分类号】:D822.33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时殷弘;;日本政治右倾化和中日关系的思维方式及战略策略问题[J];日本学刊;2014年02期
2 冯昭奎;;中日关系的辩证解析[J];日本学刊;2015年01期
3 时殷弘;;当前中美日关系的战略形势和任务——一种宏观视野的讨论[J];日本学刊;201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文;沈予加;;论邓小平外交思想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指导意义[J];政治学研究;2015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时殷弘;;“文学透视”方法与“美国精神”辨识[J];江海学刊;2011年04期
2 时殷弘;关于国际关系的历史理解[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10期
3 张蕴岭;;中国周边地区局势和中日关系[J];日本学刊;2014年05期
4 李薇;;中国与日本:邦交正常化以来关系最复杂严峻的一年[J];世界知识;2015年01期
5 冯昭奎;美国要日本提供哪些军事技术[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8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逸舟;;我看中日关系的前景[J];世界知识;2002年18期
2 江瑞平;;经济互利推动波折中的中日关系[J];世界知识;2002年20期
3 孙承;中日关系分析与展望[J];国际问题研究;2003年06期
4 孙新;机遇与挑战——新时期中日关系的思考[J];日本学刊;2003年04期
5 王逸舟;中日关系的十个问题[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9期
6 时殷弘;关于中日关系的战略性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9期
7 庞中英;对立加剧还是合作深化?——中日关系需要远见卓识[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9期
8 陆忠伟;中日关系:理解与推进[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09期
9 杨伯江;从战略高度定位中日关系[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10期
10 陆忠伟,张蕴岭,阎学通,白岩松;推进中日关系的建言[J];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启新;;日本特大地震对中日关系的影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2 齐福霖;;近百年中日关系国际研讨会综述[A];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文丛一九九○年版[C];1991年
3 冯昭奎;;中日关系的历史拷问[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3年第1期(总第110期)[C];2013年
4 米庆余;;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思考[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一辑)[C];2004年
5 任常毅;;新中国60年中日关系面面观[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6 刘江永;;“311”大地震对世界经济和中日关系的影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7 ;征稿简约[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总第101期)[C];2010年
8 ;征稿简约[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9 徐启新;;我学会与日中关系学会交流合作的新起点——记两学会共同举办的国际研讨会[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10 石善涛;;20世纪90年代中日关系的历史考察[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金熙德;观察中日关系的3个视点[N];北京日报;2005年
2 本报评论员;站在大局高度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N];经济日报;2005年
3 李文(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推动中日关系向着平等互利方向发展[N];经济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徐伟;何以融化中日关系坚冰?[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5 张建新、刘丹、郑天虹;中日关系形势宣讲团在天津上海广州等城市举行报告会[N];人民日报;2005年
6 侯大伟、余靖静、李江涛、刘洋;中日关系形势宣讲团在川浙京等地举行报告会[N];人民日报;2005年
7 经济日报评论员;站在大局高度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05年
8 本报评论员;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根本指针[N];人民日报;2005年
9 樊勇明;中日关系坚冰之下蕴藏希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10 邱震海;中日关系:战略性改善还是实质性改善?[N];亚太经济时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邰哈斯其木格;改革开放后中日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2 侯德贤;冷战后亚太地区中日关系与美国因素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田林珠;新时期中日关系的走向及中国对日外交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林晓光;日本政府开发援助与中日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王新堂;从血仇到友邻[D];中共中央党校;1997年
6 游博;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高凡夫;追索正义与尊严的艰难诉求[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敏;试论冷战后中日关系演进中的美国因素[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适;浅析冷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田芳;发展中日关系的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4 龚健;日本民族特性对当代中日关系的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08年
5 包志荣;从文化因素论二战后的中日关系[D];暨南大学;2009年
6 陶宇;日本非政府组织在中日关系中的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姜广英;中日关系的结构性矛盾及其化解[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修志成;建构主义视角下中日关系的困境与解决途径[D];延边大学;2010年
9 董磊磊;运用高中历史教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日关系的实践和体会[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鹏飞;论21世纪初的中日关系[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9663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966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