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文与龙牌:日本漂流民与清代中日关系
本文选题:咨文 + 龙牌 ; 参考:《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10期
【摘要】:取代明朝入主中原的大清为了把日本纳入以其为中心的华夷秩序之内,清初即以救助和遣返日本漂流民为契机向日本宣谕,一度引起日本对清朝外交政策的强烈抵触,此后中日陷入了无官方政治外交往来的状态。在中日两国关系处于相对平稳的清代中期,同样是通过对日本漂流民的救助与遣返,中日之间却有了咨文往来这种特殊形式的官方往来与龙牌下赐这样的互动关系。尽管受当时中日关系的制约,这种形式的官方交往没有能够长久地持续下去,这些偶然的行为却成为清代中日政治关系的重要内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Abstract]:In order to bring Japan into the Huayi order centered on the Central Plains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Qing Dynasty took the opportunity of rescuing and repatriating the Japanese drifters to declare an encyclical to Japan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which at one time caused Japan to strongly resist the foreign policy of the Qing Dynasty. Since then, China and Japan have fallen into the state of no official political and diplomatic exchanges. In the middle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were relatively stable, which was also through the rescue and repatriation of Japanese drifters. However, there was a special form of offici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nd such interaction under the dragon card. Although restricted by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t that time, this form of official exchanges did not last for a long time, but these accidental acts became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Sino-Japanese political relations in the Qing Dynasty, which is worthy of further study.
【作者单位】: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
【分类号】:D829.3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松浦章 ,冯佐哲;乾隆年间海上贸易商人的几件史料[J];历史档案;198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柳岳武;清初清、日、朝鲜三国关系初探[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2 张士尊;明朝与朝鲜交通路线变化考[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3 李智裕;;明代定辽右卫迁治凤凰城探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李新成;;明代辽东名将李如松[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倪屹;;穆克登碑性质辨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魏鹏;颜廷宏;;壬辰战争前后明政府决策失误探究[J];北方论丛;2011年03期
7 赵兴元;顺治时期中朝之间的封与贡[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赵兴元;顺治时期中朝之间的使节往来[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赵兴元;;清代中朝之间的边市贸易及影响[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李继华;魏淑丽;;《李大钊全集》注释本第一卷有关日本问题探究[J];北京党史;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夫马进;;明清时期中国对朝鲜外交中的“礼”和“问罪”[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2 赵兴元;;18世纪朝鲜学者朴趾源的“利用厚生”主张[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3 张士尊;;建州女真董鄂部族源考[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4 陈学霖;;明太祖致高丽国王的白话圣旨[A];明史研究论丛(第八辑)——明代诏令文书研究专辑[C];2010年
5 刁书仁;;洪武时期中朝外交中的“表笺风波”[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6 易惠莉;;日本汉学家冈千仞与王韬——兼论1860~1870年代中日知识界的交流[A];近代中国(第十二辑)[C];2002年
7 徐翠红;;明末清初郑氏三代与日本贸易[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8 李金明;;明代福建的海外移民与海洋文化[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曹永年;;关于喀喇沁的变迁[A];蒙古史研究(第四辑)[C];1993年
10 曹永年;;也先与“大元”——也先王号、年号和汗号的考察[A];蒙古史研究(第五辑)[C];199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颖;清代文官行政处分程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石圆圆;日本梦与中国乡:论周作人对风物的“寄情”书写[D];复旦大学;2011年
3 牟邵义;明代东北亚地区陆路信息传播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4 汪小虎;明代颁历制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5 冯正玉;17-19世纪朝鲜对清贸易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刘喜涛;封贡关系视角下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国骥;清嘉庆、道光时期政治危机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8 张平仁;明末清初时事小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张士尊;清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1644-1911[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云泉;明清朝贡制度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博;明代辉发部南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品;太上皇体制与乾嘉之际权力运行轨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睿;李氏朝鲜君臣眼中的康熙帝与雍正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会会;清代顺康雍时期殿试策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洋娇;《明史·河渠志四》海运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丽敏;李氏朝鲜官制及其所受中国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黄福铭;明清时期番薯引进中国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展;邢s犛朊鞔官琳秸鵞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连建丽;元末明初中朝关系的变化与封贡关系的重构[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马志兴;明朝遣往朝鲜使者身份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松浦章,郑振满;清代福建的海外贸易[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亚太地区与中日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闭幕[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王逸舟;;我看中日关系的前景[J];世界知识;2002年18期
3 江瑞平;;经济互利推动波折中的中日关系[J];世界知识;2002年20期
4 孙承;中日关系分析与展望[J];国际问题研究;2003年06期
5 孙新;机遇与挑战——新时期中日关系的思考[J];日本学刊;2003年04期
6 王逸舟;中日关系的十个问题[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9期
7 时殷弘;关于中日关系的战略性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9期
8 庞中英;对立加剧还是合作深化?——中日关系需要远见卓识[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9期
9 陆忠伟;中日关系:理解与推进[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09期
10 杨伯江;从战略高度定位中日关系[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启新;;日本特大地震对中日关系的影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2 齐福霖;;近百年中日关系国际研讨会综述[A];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文丛一九九○年版[C];1991年
3 冯昭奎;;中日关系的历史拷问[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3年第1期(总第110期)[C];2013年
4 米庆余;;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思考[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一辑)[C];2004年
5 任常毅;;新中国60年中日关系面面观[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6 刘江永;;“311”大地震对世界经济和中日关系的影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7 ;征稿简约[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总第101期)[C];2010年
8 ;征稿简约[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9 徐启新;;我学会与日中关系学会交流合作的新起点——记两学会共同举办的国际研讨会[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10 石善涛;;20世纪90年代中日关系的历史考察[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金熙德;观察中日关系的3个视点[N];北京日报;2005年
2 本报评论员;站在大局高度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N];经济日报;2005年
3 李文(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推动中日关系向着平等互利方向发展[N];经济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徐伟;何以融化中日关系坚冰?[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5 张建新、刘丹、郑天虹;中日关系形势宣讲团在天津上海广州等城市举行报告会[N];人民日报;2005年
6 侯大伟、余靖静、李江涛、刘洋;中日关系形势宣讲团在川浙京等地举行报告会[N];人民日报;2005年
7 经济日报评论员;站在大局高度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05年
8 本报评论员;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根本指针[N];人民日报;2005年
9 樊勇明;中日关系坚冰之下蕴藏希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10 邱震海;中日关系:战略性改善还是实质性改善?[N];亚太经济时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敏;试论冷战后中日关系演进中的美国因素[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适;浅析冷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田芳;发展中日关系的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4 龚健;日本民族特性对当代中日关系的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08年
5 包志荣;从文化因素论二战后的中日关系[D];暨南大学;2009年
6 陶宇;日本非政府组织在中日关系中的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姜广英;中日关系的结构性矛盾及其化解[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修志成;建构主义视角下中日关系的困境与解决途径[D];延边大学;2010年
9 董磊磊;运用高中历史教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日关系的实践和体会[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鹏飞;论21世纪初的中日关系[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9817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981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