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际体系转型理论研究
本文选题:国际体系 + 转型类型 ; 参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摘要】:国际体系转型,是指国际体系的单位性质或国际体系的权力结构、制度结构和观念结构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前者是国际体系的本体转型;后者是国际体系的要素转型。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体系转型的动因是由发展不平衡规律所导致的大国实力的改变;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国际体系转型的动因是国际制度的变迁;建构主义则注重文化变迁与认同差异在国际体系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Abstract]: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refers to the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unit na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r the power structur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and conceptual struc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e former is the Noumenon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and the latter is the element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Realism holds that the motive of international system transformation is the change of great power caused by the law of unbalanced development, while neo-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believes that the motive of international system transformation is the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system. Constructivism focuses on the important role of cultural changes and identity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作者单位】: 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泉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规划项目(2013Q07)
【分类号】:D8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雅红,王文;从理想主义到建构主义——试论国际体系转换的理论嬗变[J];经纪人学报;2005年01期
2 蔡翠红;倪世雄;;国际体系解构分析:结构、变迁与动力[J];教学与研究;2006年07期
3 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国际政治学的三种体系理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06期
4 祁怀高;;国际制度变迁与东亚体系和平转型——一种制度主义视角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04期
5 李少军;徐龙第;;国际体系与中国的外交选择[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6 秦亚青;;国际体系的延续与变革[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得刚;;国际关系三大主流学派的权力观及其比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王存奎;略论中国近代外交思想中的均势观[J];安徽史学;2003年04期
3 刘旭东;;论意识形态对外交政策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刘艳房;;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的调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姜丽丽 ,周士新;浅析美国和伊斯兰世界的矛盾根源[J];阿拉伯世界;2004年06期
6 赵继显;;国际权力基础与伊拉克战争[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5期
7 常笑;;从《君主论》看现实主义[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桑雷;;全球化视角下霸权思想的理性思维[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侯发兵;王安平;;国际冲突的蛛网模型[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邹函奇;评析进攻性现实主义权力理论[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志伟;;明清时期朝鲜半岛的地缘战略地位分析[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2 孟庆宝;;评析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文化因素[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3 刘志云;;中国国际法学的繁荣之路:一种引入国际关系理论分析的路径[A];“2020年的国际法”暨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论坛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李杰豪;;国际和谐与国际法的“系统平衡论”——权力、利益与道德的范畴[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5 朱萌博;马睿;;老子思想在当代国际政治领域中的影响力[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王俊生;;国际关系理论的普适性与国别性:一个知识性的梳理[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7 向丽华;;对问题导向研究倾向的评估——以对外援助研究为例[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8 张雪鹏;;利益、权力、机制和认同:国际反恐合作的多维分析[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9 王新龙;;国际安全合作:一种安全哲学视角的解读[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10 赵广成;;国际体系的中产阶级化与没有收益的非对称冲突[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廉晓敏;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熊文;新地缘政治经济框架的建模与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徐维余;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法律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王娟娟;合作与纷争:艾森豪威尔时期美英核关系考察[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秀阁;援越抗美与中越关系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6 罗向阳;当代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孟昊;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法律分析[D];武汉大学;2010年
8 曹迪;国家文化利益视角下的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燕军;二战后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王勇;东亚共同体建构中的“美国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策;分析折中主义与后冷战时代东亚安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彭琪;冷战后国际格局变迁与蒙古外交政策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常佼;从国际法视角看朝核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常笑;中日邦交正常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纯;简析冷战时期苏联对阿拉伯国家文化战略中文化认同的缺失[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李立;影响以色列和土耳其关系的因素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李皓;论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国家形象的优化[D];湘潭大学;2010年
9 彭震;“中国威胁论”——影响与对策[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易方立;跨境民族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广;建构主义的国际体系未来观评析[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孔凡伟;;制度互动研究:国际制度研究的新领域[J];国际观察;2009年03期
3 王义桅;环境问题与国际制度变迁[J];国际论坛;2000年05期
4 赵艳杰 ,陈效卫;当代国际体系结构的稳定机制与变革动因[J];国际政治研究;1998年02期
5 王雅红,王文;从理想主义到建构主义——试论国际体系转换的理论嬗变[J];经纪人学报;2005年01期
6 鲍宏礼;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论罗伯特·吉尔平的新“霸权稳定论”[J];兰州学刊;2005年04期
7 秦亚青;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读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J];美国研究;2001年02期
8 吴征宇;关于层次分析的若干问题[J];欧洲;2001年06期
9 郭树永;评“霸权稳定论”[J];欧洲;1997年06期
10 刘鸣;国际体系与世界社会、国际秩序及世界秩序诸概念的比较[J];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靳继东;;西方政治转型理论及其影响评析[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2 席成孝;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陈周旺;申剑敏;;国外治安理论主要模式及其发展趋势[J];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4 张庆才;;欧盟宪法的政治起源——宪法转型战略途径的分析[J];东南学术;2005年06期
5 郭定平;论当代政治转型理论的背景与逻辑[J];学术季刊;1997年03期
6 高景柱;;传统与现代——对中国政治转型的一种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7 臧得顺;;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理论与实证——对一个师承性学派研究成果的谱系考察[J];思想战线;2011年04期
8 潘大渭;俄罗斯的社会转型思考[J];俄罗斯研究;2004年01期
9 郭锐,徐文吉;政治转型序列范式研究:韩国的视域[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艾米尔·张噶尔佐维奇·卡尼梅托夫;王冰洁;侯艾君;;苏联解体后社会转型理论与实践的悖论及其发展前景——以吉尔吉斯共和国为例[J];国际论坛;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成;“第二次转型”与俄罗斯的重新崛起[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明;俄罗斯中央和地方关系变迁的政治文化动因[D];兰州大学;2008年
2 董良;俄罗斯政治转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洪佳;“委任民主”下的俄罗斯政治转型[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曾现锋;论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意义[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07年
5 李妍;俄罗斯社会转型与法律调控[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6 宫世霞;俄罗斯政治转型模式的形成及其动因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艳萍;论二十世纪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两次转型[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曾诚;韩国农村现代化与政治转型[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9 肖怡梦;从结构和政治行动者的角度看近代中国民主转型[D];山东大学;2013年
10 赵子铭;埃及政治转型进程中的穆兄会角色研究[D];外交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19877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987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