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的三条转化路径思考
本文选题:国际话语权 + 构建 ; 参考:《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摘要】:针对中外对抗激烈的议题对象,唯物辩证法等理论方法可被应用于厘清话语权力现实构建的逻辑路径。国际话语权力构建需要使相对固定的各种实力因素,借助场景转化、作用力转化和制度转化这三条路径,向更为灵活的话语策略转化。
[Abstract]:In view of the subject of fierce confrontation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materialist dialectics and other theoretical methods can be applied to clarify the logical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power reality.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needs to make the relative fixed factors of power, with the help of scene transformation, force transformation and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to a more flexible discourse strategy.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
【分类号】:D8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骥,武树霞;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主权建构[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年03期
2 袁三标;陈国栋;;西方话语权力生产背后的意识形态逻辑探究[J];思想战线;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何增科;全球民主治理与联合国改革[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01期
2 肖从云,刘国锋;挑战与反弹:全球化中的国家主权[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樊瑞科;李彩华;;大众传媒境遇中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论析[J];甘肃理论学刊;2013年06期
4 庞金友;;应对全球化:当代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新趋向[J];教学与研究;2006年10期
5 何增科;;全球化对国家权力的冲击与回应[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06期
6 邓研华;唐悦;;论国家主权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的新发展[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任双平;赵睿;;全球化视阈下民族国家主权的解读与重构[J];沈阳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8 陆寒;;自由主义政治正义的权力拜物教批判——重返历史唯物主义政治哲学的经济-阶级分析之思[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景峰;经济全球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2 唐宏;论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中国的历史选择[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鲍晓英;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海稳;论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D];浙江大学;2002年
2 吕国平;国家主权问题探析[D];内蒙古大学;2005年
3 刘璇;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文锦;关于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关系的两种观点[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9年03期
2 ;外刊摘要[J];国际展望;2000年19期
3 刘青建;国家主权:21世纪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J];教学与研究;1999年10期
4 肖显静;生态危机中的国家主权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0年08期
5 孟国碧;经济全球化的关键是控制核心经济主权[J];理论探讨;2000年05期
6 苏长和;非国家行为体与当代国际政治[J];欧洲;1998年01期
7 屠启宇;从环境外交看国家主权观的发展[J];社会科学;1993年08期
8 盛文军,王庆国,田银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主权[J];社会主义研究;1999年03期
9 梁光严;评环境保护问题上的“限制主权论”[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1年05期
10 李东燕;试论联合国与主权国家关系的演变[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话语质量: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关键[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年09期
2 乔夏阳;鲁宽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国际话语权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陈玉刚;;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方略[J];学习月刊;2011年01期
4 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班课题组;;发出中国的声音——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年11期
5 严昭柱;;怎样才能拥有国际话语权[J];人民论坛;2012年12期
6 张忠军;;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思考[J];理论视野;2012年04期
7 张睿蕾;;中国模式——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机遇[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8 王志军;;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J];学习月刊;2012年21期
9 徐进;;政治操作、理念贡献能力与国际话语权[J];绿叶;2009年05期
10 张志洲;;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困局与出路[J];绿叶;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范红燕;;国际话语权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A];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论丛2013卷第1辑[C];2013年
2 贾文山;;美国国际话语权策略对打造中国全球传播战略的启示[A];新闻学论集(第30辑)[C];2014年
3 张聪;;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看中国话语权的提升[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郑永年;;确立中国外交政策的国际话语权[A];公共外交通讯2010年春季号(创刊号)[C];2010年
5 张朝意;张昭;;立足国家亟需 汇聚外语资源 建设文化“走出去”智库[A];第五届外语院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高层论坛暨全国外语院校科研管理协会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叶飞 宋佳p,
本文编号:20016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001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