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安全互动视角下东亚地区合作格局演变与中国应对
本文选题:经济安全 + 东亚地区合作 ; 参考:《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摘要】:冷战结束后,东亚地区一体化进程以及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崛起,使得地区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并逐渐形成经济中心和安全中心分离的二元格局。在此背景下,为维护地区主导权,美国在经济和安全领域同时对中国进行战略遏制,其意图是阻碍中国在经济领域的良好发展势头,并削弱中国经济影响力向政治和安全影响力的转化。而中美两国在东亚地区经济、安全和战略设计上各具优势与不足,所以中国应理性认识,抓住战略机遇与战略突破口,发挥自身经济优势,从拓宽经贸合作国家范围、积极推动国际经济规则制定权改革以及加强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等方面扩大国际影响力,为自身发展争取更为有利的战略环境。
[Abstract]:After the Cold War, the process of East Asian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the rapid rise of China's economic strength made the regional economic structure and economic relations fundamentally changed, and gradually formed the dual pattern of separation of economic center and security center. In this context, in order to safeguard regional dominance, the United States has simultaneously carried out strategic containment of China in the economic and security fields, with the intention of hindering China's good momentu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weake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influence into political and security influence.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each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East Asia's economy, security and strategic design. Therefore, China should rationally understand, seize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and strategic breakthroughs, give play to its own economic advantages, and broaden the scope of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countries. We should actively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right to establish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ules and strengthen cooperation in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fields so as to expan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nd strive for a more favorable strategic environment for our own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CJY109&12BGJ044&11CJL012) 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1YJC790113)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2012FRTD0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8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冯永琦;;中日两国在东亚区域内贸易中地位的变化及其影响[J];当代亚太;2009年06期
2 李志斐;;东亚安全:合作模式与结构[J];当代亚太;2010年06期
3 孙学峰;黄宇兴;;中国崛起与东亚地区秩序演变[J];当代亚太;2011年01期
4 刘丰;;安全预期、经济收益与东亚安全秩序[J];当代亚太;2011年03期
5 徐进;;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问题与构想[J];当代亚太;2011年04期
6 周方银;;韬光养晦与两面下注——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中美战略互动[J];当代亚太;2011年05期
7 沈铭辉;;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成本收益分析:中国的视角[J];当代亚太;2012年01期
8 王庆忠;;经济合作与安全竞争:对东亚一体化的反思——兼评自由主义关于地区一体化的观点[J];国际论坛;2010年05期
9 李向阳;;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中国崛起过程中的重大挑战[J];国际经济评论;2012年02期
10 刘卿;;论东亚非传统安全合作[J];国际问题研究;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学峰;黄宇兴;;中国崛起与东亚地区秩序演变[J];当代亚太;2011年01期
2 王荣艳;;亚洲区域合作的演化、发展与未来——评《中国与亚洲区域主义》[J];当代亚太;2011年02期
3 刘丰;;安全预期、经济收益与东亚安全秩序[J];当代亚太;2011年03期
4 冯永琦;;东亚区域的生产分工、产品需求结构与贸易模式转型[J];当代亚太;2011年03期
5 李巍;;东亚经济地区主义的终结?——制度过剩与经济整合的困境[J];当代亚太;2011年04期
6 徐进;;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问题与构想[J];当代亚太;2011年04期
7 郭伟华;王红续;;危机幕后的东亚地区秩序分析[J];当代亚太;2011年06期
8 具天书;;“东亚共同体”建设的障碍与出路:韩国的视角[J];当代亚太;2012年01期
9 周建仁;;联盟形成理论:评估及对中国的政策启示[J];当代亚太;2012年03期
10 温刚;;中国参与东亚多边安全合作及其理论分析——以东亚多边安全对话机制为例[J];东南亚南亚研究;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白中红;;论海上能源通道安全的国际法基础[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2 陈拯;;内发的变革:中国与国际人权规范[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3 凌胜利;;美国亚太联盟转型的动力探析[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付海梅;;国际格局变化助推“钓鱼岛争端”进入高危时期[A];2013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四届海洋社会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5 陈胜;沈佩仪;;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对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影响[A];金融法学家(第五辑)[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小鼎;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评估及其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伟;中国的东亚市场提供者地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张克成;基于方法论视角的中国东北亚地缘政治安全解析[D];吉林大学;2012年
4 高鹤;中国对日本直接投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王晓阳;东亚区域贸易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王敏;中国崛起视角下的权力变迁与东亚安全架构[D];山东大学;2012年
7 刘涛;冷战后美国东亚安全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8 张坤;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与东亚经济转型[D];吉林大学;2013年
9 刘君涵;中美经济共生关系及其调整[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10 张振家;东亚地区货币竞争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蕾;东亚安全共同体构建的可能性与路径探析[D];河南大学;2011年
2 费子玉;东亚贸易转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刘璐;中国与东亚国家产业内贸易特征的演变[D];吉林大学;2011年
4 马丽娟;东亚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日贸易关系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5 赵衍龙;东亚安全合作模式分析[D];外交学院;2011年
6 许淳凯;中美俄新三角关系对中国发展进程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张岳;东亚安全合作路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李睿妍;论南中国海海洋资源权益争端及对策探析[D];青岛大学;2011年
9 任婷;日本农业保护与东亚贸易自由化[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10 黄秋艳;后冷战时代中国与东盟的非传统安全合作[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芳川;;古代来华使节考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何芳川;“华夷秩序”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3 肖f^;;中美在东亚安全结构中的冲突——2006年美国《四年防务评估报告》的一种解读[J];东北亚论坛;2006年06期
4 倪峰;霸权稳定模式与东亚地区政治安全秩序[J];当代亚太;2002年07期
5 王小龙;亚太经合组织与地区政治安全问题[J];当代亚太;2003年04期
6 李淑娟;;东亚区域内贸易发展的特点及成因[J];当代亚太;2006年01期
7 李向阳;;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小国战略[J];当代亚太;2008年03期
8 李晓;冯永琦;;中日两国在东亚区域内贸易中地位的变化及其影响[J];当代亚太;2009年06期
9 潘亚玲;;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转变的根本逻辑与手段——兼论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J];当代亚太;2010年03期
10 宋伟;;试论美国对亚太区域合作的战略目标和政策限度[J];当代亚太;2010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日本《周刊现代》前副主编 讲谈社(北京)文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近藤大介;[N];经济观察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姜默竹;利益集团与美国汇率政策调整[D];吉林大学;2013年
2 付争;对外负债在美国金融霸权维系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涛;论新形势下的上海合作组织[J];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06期
2 向宇;论地区合作中领导应具有的条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宋超;;论东亚地区合作[J];理论学刊;2007年02期
4 马[F;;中国参与地区合作的理念演进、特点及前瞻[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07期
5 刘军红;;东亚地区合作机制的力学关系[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李敏;;“新形势下的中国(云南)与南亚地区合作”学术年会综述[J];东南亚南亚研究;2009年04期
7 张占顺;;地区合作的典范——上海合作组织发展述评[J];高校社科动态;2013年03期
8 刘洁;;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中俄地区合作从理想走入现实[J];中亚信息;2011年07期
9 胡马;《港澳与其周边地区合作关系研究》[J];中华儿女(海外版);1997年08期
10 Jong Yil Ra,王怡乔;论东亚地区合作中的领袖因素[J];国际政治研究;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赵银亮;;东盟地区治理进程中的制度构建[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2 余建华;张屹峰;;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周边地缘结构探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翟];反思地区合作的加法时代[N];东方早报;2005年
2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 刘军红;中日韩峰会推动地区合作升级[N];国际商报;2008年
3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国家能源局局长 张国宝;落实中俄地区合作规划纲要 共同开创两国合作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0年
4 记者李高超;发改委六建议加强中俄地区合作[N];国际商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刘洁;中俄地区合作:从理想走入现实[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6 记者 郑易;“十一五”以来我市与上海地区合作68个项目[N];遵义日报;2013年
7 记者 张婧;推进中俄各领域全面合作[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8 顾若琪;云南与周边地区合作成就显著[N];国际商报;2012年
9 记者 李永全;中俄将继续加强边境和地区合作[N];光明日报;2010年
10 记者 谭迎春;中俄地区合作交流会议召开[N];黑龙江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岸;绝对获益与相对获益:中日参与东亚地区合作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庞春恩;冷战后中国的东亚地区合作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宋超;东亚地区合作进程中的文化因素[D];山东大学;2007年
4 孟真;论在地区合作中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5 喻慧;东亚地区合作中的中国因素[D];暨南大学;2005年
6 潘飞;冷战后中国与东亚地区合作[D];武汉大学;2005年
7 张英英;东亚制度性区域公共产品供给模式与路径构建[D];山东大学;2012年
8 张亚丽;东亚地区合作进程中的主导权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赵光勇;泰国他信政府地区战略研究[D];北京大学;2005年
10 徐峥;冷战后韩国的东亚地区合作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140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014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