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历史逻辑——基于国际关系视角的政治考量
本文选题:毛泽东 + 外交思想 ; 参考:《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摘要】:在近现代外交关系中,毛泽东为新中国奠定了以主权独立、外交自主和国家安全为核心内涵和价值取向的外交思想。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内在历史逻辑呈现为三条主线:三大殖民主义外交生态与民族国家独立的外交诉求,三大战争的东方位移与自主外交意志的历史转舵,三种主义的逻辑方程与自主外交的价值取向。将毛泽东外交思想置于近现代国际体系视域中进行政治考量,以历史逻辑力和外交政治的逻辑互动进行理性追问,并赋予其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是科学把握新中国外交实践的哲学基础与逻辑前提。
[Abstract]:In modern and modern diplomatic relations, Mao Zedong laid the diplomatic thought with sovereignty independence, diplomatic autonomy and national security as the core connotation and value orientation for New China. The internal historical logic of Mao Zedong's diplomatic thought is presented as three main lines: the diplomatic demands of the three major colonial diplomatic ecology and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nation-state, the oriental shift of the three major wars and the historical turn of the independent diplomatic will. The logic equation of three kinds of doctrine and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independent diplomacy. This paper puts Mao Zedong's diplomatic thought in the field of modern international system to carry on political consideration, and carries on the rational inquiry with the historical logic force and the diplomatic politics logic interaction, and endows its historical connotation and the time value. It is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and logical premise of grasping the diplomatic practice of New China scientifically.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分类号】:D8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汪洪斌;;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S1期
2 章百家;改变自己 影响世界——20世纪中国外交基本线索刍议[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3 姜安;;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政治考量与时代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艺;试论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2 高鸣;孙锋;;论毛泽东外交思想的特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韩晓青;;试论中共八大的外交思想[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刘国华;抗美援朝是捍卫国家安全的唯一正确选择[J];安徽史学;2001年03期
5 王玉贵;60年代前期中日关系研究[J];安徽史学;2002年02期
6 潘正祥,李宇征;从和平外交到革命外交——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外交战略大转变国际原因探析[J];安徽史学;2003年05期
7 田世锭,刘鹏,田世铠;试论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两难困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8 许凤林,熊剑峰;论王稼祥对我国和平自主外交思想的贡献[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9 焦玉石,郭华;建国后毛泽东平等外交思想探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2期
10 张颖;;中国对非洲阿拉伯国家的“伙伴外交”[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慎明;;对毛泽东战争与和平思想及实践的几点辨析、概述和思考[A];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C];2003年
2 沈志华;;蜜月的隐忧:毛泽东、赫鲁晓夫与1957年莫斯科会议[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3 李敦送;;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现实意义[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曾令勋;;论新中国军事战略方针的历史演变[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陈东林;;“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若干经济理论和观点再探析[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巧荣;;毛泽东的国家利益观及其外交思想[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张伟;;1949年司徒雷登面见毛泽东计划失败的再探讨[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勉励;;毛泽东与新中国对外谈判建交工作的开创[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颖;;毛泽东与建国之初的中英建交谈判[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丁明;冯小丽;;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外交方针中的经济因素[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银萍;民族主义与韩国反美主义[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秀阁;援越抗美与中越关系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3 赵良英;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构建[D];武汉大学;2010年
4 李艳娜;富兰克林·罗斯福与印度的非殖民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传利;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缔结、运用及终止[D];南京大学;2011年
6 张润;毛泽东联美抗苏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朱大鹏;社会主义正义观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周蓉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赵跃钦;论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演变及其动因[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陶莎莎;海外中国公民安全保护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帅;从门罗主义到门户开放[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汤希;中国对东南亚地区软实力外交探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高喜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战略研究[D];西安邮电学院;2010年
4 王维;20世纪20年代“门户开放”原则下的美国对华政策[D];苏州大学;2010年
5 李伟;1950-1978年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历史考察与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栾琮聪;全球化视野下当代中国国际战略演变的规律及其启示[D];山东大学;2010年
7 齐伟;美国与朝鲜战争中的联合国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光强;从认知视角看正常化过程中的中英关系(1949-1972)[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艳;卫三畏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卞尊营;建国后毛泽东“三农”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甘均先;;压制还是对话——国际政治中的霸权话语分析[J];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01期
2 程中原;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J];抗日战争研究;2005年03期
3 任东来;美国在华治外法权的放弃(1942—1943)[J];美国研究;1991年01期
4 童金怀;论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J];青海社会科学;1995年S1期
5 秦亚青;;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生成的可能和必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03期
6 刘永涛;;语言与国际关系:拓展政治分析的新视角[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07期
7 章百家;;1974:向1946回归[J];世界知识;2006年17期
8 石斌;毛泽东关于世界多极化的思想及其战略意义[J];中共党史研究;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宝丽;周恩来“求同存异”外交思想的传统文化底蕴[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1年04期
2 王立荣;谈孙中山对日外交思想的转变[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范炳良,张桂珍;毛泽东邓小平外交思想比较研究[J];理论学习;2001年03期
4 唐兴铨;邓小平外交思想初探[J];学习论坛;2001年10期
5 靳文;;新阶段、新思路、新点子、新发展——学习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一点体会[J];世界知识;2001年05期
6 李战生;论我党周边外交思想的创新与发展[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2年05期
7 房桂芝,董礼刚;毛泽东与邓小平外交思想一致性与不同点比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许兰菊;论邓小平的外交思想[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4年03期
9 许艳霞;论周恩来外交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J];党史文苑;2005年04期
10 随新民;;理解周恩来外交思想:一种外交哲学视角[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建洪;;周恩来的外交思想与风格研究述评[A];周恩来研究述评[C];1996年
2 宋晓维;傅广华;;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我国外交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3 李跃华;;论邓小平的外交思想[A];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全国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8年
4 孙洁琬;;论邓小平对毛泽东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A];“邓小平理论与21世纪中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张辉;;论邓小平的睦邻外交思想与实践[A];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4年
6 顾明道;黄武秋;;弘扬周恩来和平发展外交思想 促进地方对外友好交往[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7 李宏;张桂珍;;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研究述评[A];周恩来研究述评[C];1996年
8 于洪君;;邓小平外交思想不断开拓对外工作新局面[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9 刘晓艳;许冠亭;;试论邓小平人民外交思想的实践及其影响[A];纪念建党8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陈莉菲;石源华;;论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的周边外交思想[A];峥嵘岁月 磅礴绚丽——上海市党校系统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尹承德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邓小平外交思想在继承中开新篇[N];解放日报;2014年
2 任海滨;民国对日外交思想研究的创新之作[N];光明日报;2006年
3 记者吕莎;为中国崛起提供外交思想支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杨成绪;邓小平外交思想浅议[N];光明日报;2004年
5 刘华秋;指导新时期对外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N];人民日报;2000年
6 戴严;邓小平外交思想与中非关系(上)[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7 刘积高;邓小平对毛泽东外交思想的丰富和发展[N];经理日报;2004年
8 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姜安;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历史逻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吴功荣;中美外交思想传统的比较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2 罗珍;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知识界外交思想研究-1931-1945[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常城;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经济外交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4 任文峰;木户幸一外交思想与实践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5 张云筝;宋代外交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佳佳;吴仪经济外交思想与实践初探[D];广西大学;2013年
2 张永利;胡惟德使外期间的外交思想与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3 杨绍琼;周恩来人民外交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4 方慧;许景澄外交思想和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威;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对英外交思想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高伟;从中美和解看周恩来的外交思想与外交风格[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君;建国以来毛泽东的外交思想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黄志国;毛泽东、邓小平外交思想比较研究及时代意义[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4年
9 李运平;试论毛泽东的外交思想[D];河南大学;2007年
10 白光耀;毛泽东、邓小平外交思想比较研究[D];东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579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057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