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中国梦”的公共外交:挑战与机遇

发布时间:2018-06-24 06:51

  本文选题:中国梦 + 世界梦 ; 参考:《国际问题研究》2015年06期


【摘要】:"中国梦"的提出为中国开展公共外交、优化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带来新的机遇和使命。梳理两年多来的相关国际舆论可以发现,"中国梦"的国际传播仍面临诸多挑战,外界对于"中国梦"的实现主体、基本内涵和发展前景等存在矛盾认知。这赋予中国公共外交新的时代使命,即向世界说明,"中国梦"不是威胁,而是惠及各方的发展机遇。为此,需立足中国站位,掌握全球视野,完善公共外交模式,丰富和创新公共外交的战略内涵。同时,需冷静看待和处理一些战略和文化方面的挑战,以完善"中国梦"的国际传播为契机,营造对华客观、友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从而化解中国和平发展道路遇到的软实力困境。
[Abstract]:The proposal of "Chinese Dream" brings new opportunities and missions for China to carry out public diplomacy, optimize national image and enhance national soft power. Combing the relevant 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 for more than two years, we can find tha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Dream" still faces many challenges, and the outside world has contradictory cognition about the realization subject, basic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Chinese Dream". This gives China's public diplomacy a new mission to show the world that Chinese Dream is not a threat, but an opportunity to benefit all. Therefore, we should base ourselves on China, master the global vision, perfect the mode of public diplomacy, enrich and innovate the strategic connotation of public diplomacy. At the same time, it is necessary to calmly look at and deal with some strategic and cultural challenges in order to create an objective and friendly 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 for China by taking the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Dream" as an opportunity.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path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of China encountered soft power dilemma.
【作者单位】: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
【分类号】:D8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曲星;;公共外交的经典含义与中国特色[J];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06期

2 陈东晓;;中国的“主场外交”:机遇、挑战和任务[J];国际问题研究;2014年05期

3 扬·梅利森;高英丽;沈泱;;中国梦及其成功的国际传播[J];公共外交季刊;2014年03期

4 苏晓宏;中国参与国际司法的困阻与对策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王义桅;;中国公共外交的自信与自觉[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N];人民日报;2013年

2 钟声;[N];人民日报;201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芳;;新世纪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综述[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姚莹;;解决中日东海争端的司法路径探析[J];当代法学;2011年03期

3 赵海峰;;中国与国际司法机构关系的演进[J];法学评论;2008年06期

4 毛艳;甘钧先;;中国在气候领域的公共外交及手段创新[J];国际论坛;2012年01期

5 金正昆;黄达;;有关公共外交研究的几个问题[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6 王伟男;;侨务公共外交:理论建构的尝试[J];国际展望;2012年05期

7 吴泽林;;中国国际政治学界对公共外交理论与体系的构建[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8 刘朋;;中国的政治认知与国家形象传播演化[J];国际新闻界;2012年07期

9 李海龙;;国际视域下的“中国梦”解析[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03期

10 杨娟;;国际友好城市:公共外交的新平台[J];才智;2013年2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孙章季;;国际法与和谐世界的构建[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2 宋玉祥;;中日钓鱼岛争端的解决方式问题[A];《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06年卷第一期[C];2006年

3 宋玉祥;LI Zongyao;;中日钓鱼岛争端的解决方式问题[A];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06年卷第1期 总第3期)[C];2014年

4 赵俊;;论非洲华侨华人与中国对非公共外交[A];非洲研究2013年第1卷(总第4卷)[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炜;中国跨国公司公共外交[D];厦门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玉祥;中日钓鱼岛争端之解决的国际法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2 杨帆;论法律方法解决中国海域划界争端[D];厦门大学;2009年

3 强东妮;中国公共外交中的公众参与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4 李永强;中国对日公共外交浅析[D];吉林大学;2012年

5 彭湃;21世纪初中美对东盟国家公共外交的比较研究[D];外交学院;2012年

6 迟策驹;中国公共外交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7 赵玉洁;中国公共外交的构建:从“文化传播”到多元拓展[D];山东大学;2012年

8 刘立君;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现状及完善对策[D];南昌大学;2012年

9 潘楠;跨国公司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分析[D];辽宁大学;2012年

10 刘林智;军事公共外交与中国军队国际形象塑造[D];复旦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宏斌;;公共外交:国际经验与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1期

2 胡耀亭;历史的昭示──纪念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创建55周年[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6年11期

3 檀有志;;网络外交:美国公共外交的一件新式武器[J];国际论坛;2010年01期

4 唐小松,王义桅;国外对公共外交的探索[J];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01期

5 张薇薇;;拓展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J];国际问题研究;2009年04期

6 俞新天;;中国公共外交与软实力建设[J];国际展望;2009年03期

7 杨洁篪;;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J];国际问题研究;2014年01期

8 范宏伟;;中缅关系的分裂与正常化:1967-1971年[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徐莹;;中国公共外交的三大亮点[J];今日中国论坛;2008年Z1期

10 傅莹;;重视公共外交[J];今日中国论坛;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林晓光;周彦;;毛泽东与新中国外交:以1950年代的对日政策为中心[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下)[C];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宏斌;;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唐小松;;论中国公共外交的两条战线[J];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08期

3 于朝晖;;整合公共外交——国家形象构建的战略沟通新视角[J];国际观察;2008年01期

4 徐莹;;中国公共外交的三大亮点[J];今日中国论坛;2008年Z1期

5 廖宏斌;;公共外交:国际经验与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1期

6 胡百精;;公共外交的语境、内涵与形态[J];国际公关;2009年02期

7 傅莹;;重视公共外交[J];今日中国论坛;2009年09期

8 陈昊苏;;加强公共外交 提升国家形象[J];对外传播;2009年12期

9 郜颖炜;;北京奥运中的公共外交浅析[J];改革与开放;2009年12期

10 檀有志;;错位与调适:美国对华公共外交探析[J];美国问题研究;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庆国;;崛起中的中国与公共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2 韩方明;;中国公共外交:趋势、问题与建议[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3 加藤嘉一;;每个中国人应是公共外交“大使”[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4 赵新利;;对欧公共外交大有可为——访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王义桅[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5 李巍;;对中国公共外交经典案例的一次深入剖析——评《中国世博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6 吴思科;;西亚北非变局为中国公共外交带来新机遇[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7 赵会民;;“中日小大使”与公共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8 赵新利;;日韩留学生公共外交政策及启示[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9 吴泽林;;中国公共外交研究文献综述[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10 郑万通;;公共外交是全民的事业[A];公共外交季刊2012秋季号(总第11期)[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刁妍;开展公共外交拓展履职领域[N];人民政协报;2009年

2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赵启正;提升公共外交的自觉意识[N];新华日报;2009年

3 本报评论员 王尔山;美式公共外交的新延伸[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4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曲星;中国公共外交顺势而为[N];人民日报;2010年

5 赵启正;上海世博会:公共外交的大机遇[N];文汇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王淼;公共外交:匹夫有责的外交新视野[N];中国改革报;2010年

7 季明 宫一栋 缪晓娟;上海世博会搭建“公共外交”新舞台[N];中国信息报;2010年

8 包松娅;推进公共外交 塑造国家形象[N];人民政协报;2009年

9 记者 顾意亮;全国政协与上海市政协联合调研世博会公共外交工作[N];人民政协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包松娅;外事委:全力推进公共外交[N];人民政协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阿雷(Alireza Khoshrou);冷战后中美新公共外交政策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刘鸣筝;美国公共外交研究(1917-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3 于朝晖;整合公共外交[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李德芳;全球化时代的公共外交[D];山东大学;2009年

5 廖宏斌;文化、利益与美国公共外交[D];外交学院;2005年

6 袁王珏;全球化时代公共外交中的国家领导人品牌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7 曾琳智;音乐在公共外交中的运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8 曲文娜;中国公共外交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0604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0604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3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