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土耳其与中国间的认知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29 01:55

  本文选题:土耳其—中国关系 + 公众舆论 ; 参考:《阿拉伯世界研究》2014年02期


【摘要】:中国与土耳其在政治与经济领域的外交关系近年来已有显著改善。然而,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双方民众间交往的亲善度特别低。这些因素包括"东突厥斯坦"问题、对往昔历史的考虑、贸易失衡问题以及双方媒体对这些问题所采取的负面和敌视的态度等。为了解决双方民众彼此间亲善度较低的问题,双方不仅应该借助制度化的对话与交流来加强联系,而且应该通过非正式的社会与文化方面的互动来增进彼此间的了解。本文旨在分析土耳其和中国民众的观念对两国间的双边关系的影响。通过观察当前中国与土耳其的关系,探讨两国公众的态度是否会成为国家间关系的主要阻力之一,是否会对决策者造成深刻的影响等问题。
[Abstract]:China'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lations with Turkey have improved dramatically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influenced by a series of factors, the degree of goodwill between the two peoples is particularly low. These factors include the "East Turkestan" problem,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past history, the trade imbalance and the negative and hostile attitude taken by the media on both sides.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ow goodwill between the two peoples, the two sides should not only strengthen their ties through institutionalized dialogue and exchange, but also enhance their mutual understanding through informal social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he ideas of the Turkish and Chinese people on the bilater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By observing the cur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urkey, this paper discusses whether the public attitude of the two countries will become one of the main obstacles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nd whether it will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cision makers.
【作者单位】: 伊斯坦布尔发展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研究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上海外国语大学社科部;
【分类号】:D822.33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笑;惠春琳;;公众舆论与外交政策——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流派的比较[J];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01期

2 余金城;;经典现实主义与公众舆论研究[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徐玉宝;;国际社会中舆论的特征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李艳辉;谈公众舆论对美国外交决策的影响[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余峰;黄华莉;;文化因素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J];理论月刊;2007年09期

6 钱娟;;威尔逊“十四点”计划失败的原因及反思[J];世纪桥;2010年11期

7 张华;;微观视角下的20世纪30年代美国孤立主义[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王泽芝;聂军;;冷战后美国对华人权外交中公众舆论因素论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赵丽萍;冉令斌;;现代社会中政党的舆论能力浅析[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4期

10 王存福;;论公众舆论与公共政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希莹;;公众舆论:理性与非理性的集合——解读卢梭与李普曼的公众舆论思想[A];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刘铮;;困境中的城管执法:公众舆论与制度设计——从《城管执法操作实务》教材论起[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朱鸿博;;在亲美独裁者与自由理想之间:冷战时期美国拉美外交政策的悖论(简略稿)[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5年

4 浦启华;;和谐世界与中国的外交战略 中国未来新的战略态势——三环外交[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何晋文;;市民社会与公众舆论[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6 董玉梅;栾锦萍;;浅谈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7 姜凌;;21世纪初美国的对外政策和国际战略调整[A];21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与中美经贸关系:全国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扩大会议暨“21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与中美经贸关系高级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吴飞;;试论媒介与政治权力的共生关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9 翁惠明;;论明代前期中国与南洋外交的演变[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10 张北根;;毛泽东的国际战略思想[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向祖文;开拓性成果[N];远东经贸导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张红 编译;大选后波兰何去何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3 本报专稿 何生;美国新任国务卿:希拉里呼声高[N];世界报;2008年

4 理查德·霍尔布鲁克;解读布什外交政策[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5 胡敏;中韩外交政策磋商在扬举行[N];扬州日报;2007年

6 冯武勇;奥巴马称愿与伊朗对话,伊朗说要“观其行”[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7 本报专稿 陈铭;澳女总理继续对华友好[N];世界报;2010年

8 冯俊扬;赖斯是“鹰”还是“鸽”?[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9 本报特约记者 柯卉;“德国政府近期不会谋求入常”[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10 冯武勇;英美关系降温,布朗演讲发修补信号[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惠春琳;美国公众舆论对美国东亚政策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2 王静;中国中东外交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因素影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朱全红;美国多元文化外交政策及其历史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苏礼;中国对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5 季丽新;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D];山东大学;2006年

6 冒志祥;论宋朝外交文书[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唐,

本文编号:20803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0803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5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