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中国东亚秩序战略的框架
本文选题:中国 + 东亚秩序 ; 参考:《国际观察》2015年01期
【摘要】:本文概述中国东亚战略的历史演变,指出中国东亚秩序战略的核心目标是,发展东亚利益共同体,创立责任共担、大国多担的责任共同体,大力促成东亚命运共同体,培育并巩固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的平等、合作、互利、互助的东亚秩序。中国东亚秩序战略应秉持的基本原则是奉行开放地区主义、坚持共同利益路径、积极承担大国责任、适时推进地区制度建设、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保持战略耐心。本文强调,中国应深刻理解和顺应东亚一体化的基本路径选择,也要同时实现自身的观念创新、路径创新,从政治、经济、安全、人文等诸方面进行战略部署,推行基于开放地区主义思路下的新单边主义、新双边主义和新多边主义,成为东亚秩序的积极塑造者.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China's East Asia strategy,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core goal of China's East Asia order strategy is to develop the East Asian interest Community, to create a shared responsibility Community, and to make great efforts to promote the East Asian Destiny Community. Foster and consolidate the East Asian order of equality, cooperation, mutual benefit and mutual assistance based on common interests. China's East Asian order strategy should adhere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pursuing open regionalism, adhering to the path of common interests, actively assuming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great powers, promoting the regional system construction in good time,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gradual and orderly progress, and maintaining strategic patience.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at China should deeply understand and conform to the basic path choice of East Asian integr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realize its own idea innovation, path innovation and strategic deployment from political, economic, security, human and other aspects. New unilateralism, new bilateralism and new multilateralism based on open regionalism have become active shapers of East Asian order.
【作者单位】: 中共中央党校;
【分类号】:D820;D81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门洪华;;东亚秩序建构:一项研究议程[J];当代亚太;2008年05期
2 刘丰;;安全预期、经济收益与东亚安全秩序[J];当代亚太;2011年03期
3 石源华;;试论中国的“东亚共同体”构想[J];国际观察;2011年01期
4 俞正j;;东亚秩序重组的特点及其挑战[J];国际展望;2012年01期
5 姜跃春;;亚太区域合作的新变化与中日韩合作[J];东北亚论坛;2013年02期
6 黄仁伟;新安全观与东亚地区合作机制[J];世界经济研究;2002年S1期
7 朱云汉;中国人与21世纪世界秩序[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10期
8 芮效俭;;中国和平崛起和东亚合作:中国和美国的视角[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伟建;试论新国际环境下的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J];阿拉伯世界;2005年06期
2 徐聪;;金融危机对亚洲金融合作的推动效应探析[J];创新;2010年01期
3 赵立新;;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深层障碍——中韩日民族主义诉求及其影响[J];东北亚论坛;2011年03期
4 麻陆东;程又中;;新现实主义视野下的东亚地区主义发展路径[J];东北亚论坛;2011年03期
5 门洪华;;东亚秩序建构:一项研究议程[J];当代亚太;2008年05期
6 徐秀军;;地区主义与地区秩序构建:一种分析框架[J];当代亚太;2010年02期
7 周建仁;;联盟形成理论:评估及对中国的政策启示[J];当代亚太;2012年03期
8 张琦;;权力、制度、认同——国际秩序的新理解[J];德州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9 孙东方;;变动中的东亚经济格局与“中国—东盟”自贸区战略[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张凯;;战略约束、规范扩散与冷战后东亚地区秩序[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凌胜利;;美国亚太联盟转型的动力探析[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李冰;;韩国推进区域合作的发展历程[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五辑)[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巍巍;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冲突与危机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麻陆东;东亚地区主义发展路径:过程中的政府间合作[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罗干坤;追寻自由——论经济伦理自由范畴本义[D];中山大学;2004年
4 宋继新;奥运对和平的追求[D];吉林大学;2006年
5 周慧来;霸权与地区主义:美国与冷战后东亚地区合作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杨晓萍;中国外交中的观念因素[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7 徐秀军;地区主义与南太平洋地区秩序的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马兰起;脆弱性博弈与非霸权体系下国际制度的创建[D];外交学院;2010年
9 赵立新;当代东亚民族主义与国家间关系[D];延边大学;2012年
10 王敏;中国崛起视角下的权力变迁与东亚安全架构[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佳志;东亚共同体的构建及中国的战略应对[D];吉林大学;2011年
2 郭忠宁;地区主义发展与地区性体系的构建[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睿妍;论南中国海海洋资源权益争端及对策探析[D];青岛大学;2011年
4 焦建;论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与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学军;东亚区域合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琦;国际秩序、地区秩序与中国的和平崛起[D];山东大学;2005年
7 张魁中;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研究[D];湘潭大学;2005年
8 潘飞;冷战后中国与东亚地区合作[D];武汉大学;2005年
9 徐曼;东亚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研究[D];外交学院;2006年
10 费芸;欧盟安全观与东盟安全观比较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芳川;“华夷秩序”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2 倪峰;霸权稳定模式与东亚地区政治安全秩序[J];当代亚太;2002年07期
3 李晓;冯永琦;;中日两国在东亚区域内贸易中地位的变化及其影响[J];当代亚太;2009年06期
4 宋伟;;试论美国对亚太区域合作的战略目标和政策限度[J];当代亚太;2010年05期
5 孙学峰;黄宇兴;;中国崛起与东亚地区秩序演变[J];当代亚太;2011年01期
6 陈东晓;浅议建构主义对东亚安全前景的再认识[J];国际观察;2000年04期
7 杨原;孙学峰;;崛起国合法化策略与制衡规避[J];国际政治科学;2010年03期
8 黄仁伟;新安全观与东亚地区合作机制[J];世界经济研究;2002年S1期
9 门洪华;权力转移、问题转移与范式转移——关于霸权解释模式的探索[J];美国研究;2005年03期
10 唐世平,张蕴岭;中国的地区战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新华;关于“走出去”战略的思考[J];内蒙古宣传;2001年05期
2 张维真;战略思维的创新蕴涵[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1期
3 严立新;;中国2008-2012反洗钱战略重点解读[J];检察风云;2010年07期
4 付瑞红;;美国国家情报战略的特征与演变趋势[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孙陶林;;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应放在哪里?[J];理论战线;1983年19期
6 夏禹龙;第一讲 领导与战略[J];w芸,
本文编号:21119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111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