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阿富汗的恐怖主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7-10 08:04

  本文选题:恐怖主义 + 阿富汗 ; 参考:《复旦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摘要】: 自9/11袭击事件以来,恐怖主义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个全球性问题。所以,清楚地了解该问题作为近年来国际安全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是很有必要的。的确,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分割且易受暴力影响的全球性的世界,因此密切关注恐怖主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这里很有必要重提阿富汗的恐怖主义问题,因为它对未来的国际安全具有显著影响。不仅美国作为一个被攻击的主要目标,还有中国的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也面临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等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在世界政治中非常有影响力的崛起中的大国,正积极采取的措施旨在中亚-阿富汗建立信任和相互尊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孤立走向合作,中国与很多国家都建立了外交关系,也包括阿富汗。 作者对该问题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题目为“阿富汗的恐怖主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这个调查的目的有二:第一,“中国在阿富汗的利益是什么?”第二,“阿富汗的恐怖主义能对中国的安全造成威胁吗?”为了检验上述问题,本论文在中国的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和厦门大学三所大学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在双边经贸交流合作很有兴趣,而且是阿富汗重建的一个积极倡导者---在该重建过程中中国投资开发了很多项目。中国在阿富汗不同项目的投资极大地促进了阿经济的发展。 本文还认为,中国面临的不安全问题直接与恐怖主义、阿富汗-中国边界贩毒有关。事实上,新疆的和平稳定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中国与中亚国家连接在一起,而这对于中国的发展尤为重要。 总之,本文通过调查发现,阿富汗和中国有着相同的兴趣和关注,两国都在寻找经贸合作,也都在努力打击严重威胁着它们的恐怖主义。问卷调查的公众意见也显示中国和阿富汗共有着共同的利益。 本文认为,中国外交政策外已经改变,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安全和经济发展应成为中国稳定与和平的优先发展因素。从这个角度来说,本文建议中国应进一步关注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中国中央政府已经意识到该组织对中国的主权造成了不安全性。
[Abstract]:Terrorism has become a global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since the 9 / 11 attacks. It is therefore necessary to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is issue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emes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n recent years. Indeed, we live in a highly fragmented and violent global world, so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errorism. It is therefore important here to revisit the issue of terrorism in Afghanistan, which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futur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Not only is the United States a major target of attack, but China's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also faces terrorism, separatism and extremism. As a rising power with great influence in world politics, China is actively taking measures aimed at building trust and mutual respect in Central Asia-Afghanista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foreign policy has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From isolation to cooperation, China has established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many countries, including Afghanistan. The author has done a lot of research on this issue, entitled "Terrorism in Afghanistan and its impact on China". The purpose of the survey is twofold: first, "what are China's interests in Afghanistan?" Second, "can terrorism in Afghanistan pose a threat to China's security?" In order to test the above problem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three universities of Fudan University, Jilin University and Xiamen University in China. The findings show that China is interested in bilateral economic and trade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nd is an active advocate of Afghanistan's reconstruction, a process in which China has invested in many projects. China's investment in different projects in Afghanistan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Afghanistan's economy. This paper also argues that China's insecurity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errorism and drug trafficking along the Afghan-Chinese border. In fact, Xinjiang's peace and stability play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ecause of its unique geographical position to link China with th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which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China's development. All in all, this paper finds that Afghanistan and China share the same interests and concerns, and both are seeking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as well as trying to combat terrorism, which poses a serious threat to them. Public opinion from the survey also shows that China and Afghanistan share common interests. This paper holds that China's foreign policy has changed and China is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refore, secur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hould be the priority factors for China's stability and peace.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China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East Turkistan Islamic Movement, which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realized is unsafe for China's sovereignty.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81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素梅;威胁就在身边──冷战后国际恐怖主义浅析[J];国家安全通讯;1999年11期

2 王鸣鸣;恐怖主义活动——日益嚣张[J];百科知识;1999年01期

3 王世雄;冷战后国际恐怖主义的新特征及其成因[J];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09期

4 飞云;;森林迷案 ——透视美国生态恐怖主义[J];西藏文学;2000年02期

5 邱国梁;试论新恐怖主义[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庄礼伟;“9·11”事件与全球变迁[J];南风窗;2001年13期

7 周燮藩;恐怖主义与宗教问题[J];西亚非洲;2002年01期

8 张民;对国际社会反恐怖问题的认识[J];长白学刊;2002年05期

9 张德智,房军,李炜;论国际恐怖主义的产生、现状及对策[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10 黄涧秋;恐怖主义的内涵及其惩治原则[J];社会科学家;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跃进;;大学生失业与恐怖主义孳蕃[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陈皓;;恐怖主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的一种评估方法[A];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徐人仲;;警惕邪教“法轮功”与恐怖主义合流[A];反邪教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反邪教协会全国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4 柳恒超;;恐怖主义根源的心理学分析[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5 柯光;;美国遇袭事件与“法轮功”[A];反邪教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反邪教协会全国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6 陈冀胜;;现代化学生物恐怖问题[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彭伟步;;恐怖主义传媒心理战[A];第五届全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心理学会新闻与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潘亚玲;;“9·11”后美国对“敌人”的建构[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9 刘延寿;张晓秦;;21世纪世界恐怖活动的犯罪学思考[A];犯罪学论丛(第二卷)[C];2004年

10 刘延寿;张晓秦;;21世纪世界恐怖活动的犯罪学思考[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国际金融报实习生 黄蕾;“恐怖主义险”试水中国[N];国际金融报;2004年

2 袁路明;恐怖主义的“老师”是谁[N];学习时报;2005年

3 记者 宋世益;反恐专家:世界面临高科技恐怖主义威胁[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4 特约观察员 陶中华;谁是真正的恐怖主义者?[N];科技日报;2007年

5 袁建华 编译;恐怖主义保险[N];中国保险报;2004年

6 熊英;恐怖主义:让战争之船调整航向[N];中国国防报;2005年

7 世界银行行长 沃尔芬森;恐怖主义,贫困与国际社会的责任[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8 庞中英;国际社会与恐怖主义的冲突[N];华夏时报;2002年

9 覃里雯;如何理解恐怖主义(二)[N];经济观察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刘波;以“文明联盟”遏制恐怖主义[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家栋;恐怖主义:后现代视角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2 张满生;伦理语境下的恐怖主义[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焦玉奎;冷战后中东民族主义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4 闫文虎;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5 尹淑艳;后冷战时代的中国政治安全[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6 王弋璇;暴力与冲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潘亚玲;“9·11”后的美国爱国主义与对外政策[D];复旦大学;2007年

8 张全义;全球集体认同的生成与模式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金良祥;创伤性事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王磊;布什反恐话语分析[D];外交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简帝拉;阿富汗的恐怖主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0年

2 朱健;当代国际恐怖主义的发展及我们的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宋立娟;当代恐怖主义对国际安全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大伟;对恐怖主义根源及反恐对策与措施的探索[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5 罗小胜;恐怖主义犯罪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6 高尚涛;当代恐怖主义对世界和平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妮;论政治犯罪不引渡原则[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8 谢卫东;“东突”的恐怖主义实质[D];外交学院;2002年

9 程智强;“东突”恐怖主义及其对策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孙晋亮;保守主义对布什政府对外政策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本文编号:21127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1127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d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