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和平、发展合作:南海问题现实可选择的解决路径——越南第五次南海国际研讨会评析
[Abstract]:In November 2013, Vietnam held the fifth South China Se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The state media reports and the main points of view of the conference can be summarized in five aspects.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South China Se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there are some new changes in the report and viewpoint of the conference. In my opinion, we must use the spirit of DOC and the real implementation of DOC's "follow-up action guidelines" 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making COC, and ASEAN can do more to maintain peace and stabilit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promote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China may consider cooperating with ASEAN countries to build a "maritime destiny community", and the settlement of disput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requires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mutual accommod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claimant countries, seeking cooperation, negotiation and negotiation, and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is not suitable for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越南研究所;
【分类号】:D83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于向东;;越南全面海洋战略的形成述略[J];当代亚太;2008年05期
2 于向东;郝晓静;;关于南海争端越南学者的若干观点评析[J];和平与发展;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马[F;;试析东盟主要成员国的海洋战略[J];东南亚纵横;2010年09期
2 赵鹏;李双建;;越南岛屿经济发展趋势及特点[J];东南亚纵横;2012年02期
3 居占杰;李宏波;黄康征;;广东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3年05期
4 邱普艳;;中越南海争端的由来与现状[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4年01期
5 郭锐;王箫轲;;俄越防务合作的现状、动向与影响[J];南洋问题研究;2011年04期
6 成汉平;;越南海洋安全战略构想及我对策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年03期
7 许利平;曾玉仙;;试析南海争端及其解决思路——基于国外学者观点的分析[J];太平洋学报;2012年02期
8 成汉平;;越南海洋法对南海争端的影响与我对策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金新;东亚海洋安全秩序新演化析论[D];吉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杨珍奇;“革新开放”以来的越南海洋政策[D];暨南大学;2011年
2 刘丹;非传统安全视角下日本海洋战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长群;我国南海无居民海岛行政建制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4 申瑞杰;越南加入TPP谈判的认知因素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5 彭超;冷战后越南海洋战略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于向东;;越南对外贸易:2007年回眸与新一年展望[J];东南亚研究;2008年02期
2 李金明;;国内外有关南海断续线法律地位的研究述评[J];南洋问题研究;2011年02期
3 于向东;;越美海军关系新发展值得关注[J];亚非纵横;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于向东;古代越南的海洋意识[D];厦门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如;;东盟国家的警铃[J];世界知识;1979年04期
2 袁方;东盟国家国防开支[J];国际资料信息;1994年06期
3 赵银亮;;地区主义与东盟的制度变迁相关性分析[J];亚太经济;2006年05期
4 郑仕;;东盟国家姓名、称呼拾趣[J];今日南国;2006年18期
5 罗建波;;东盟的对外战略[J];亚非纵横;2006年01期
6 程晓勇;曹云华;;澳大利亚的东盟政策解析[J];当代亚太;2007年08期
7 刘静;;东盟—欧盟关系变迁初探[J];东南亚纵横;2009年03期
8 申峥峥;;中国与东盟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警务合作[J];咸宁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王红芳;;析东盟的多元共同体战略框架[J];东南亚之窗;2006年01期
10 金德湘;;东盟十五年的回顾与展望[J];现代国际关系;198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显泗;;论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2 郑汕;刘利勤;;我国西南周边关系中民族宗教因素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影响[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3 于迎丽;;东亚安全:模式的困境与出路[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4 俞新天;;亚太地区的发展前景及中国的作用[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5 张辉;;论邓小平的睦邻外交思想与实践[A];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4年
6 贺圣达;;东盟对华关系和政策:现状与未来[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7 潘国平;;人员的自由往来与亚洲联盟的成立[A];21世纪出入境(移民)管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赵常庆;;东盟 上海合作组织与中国[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章嘉琳;;美国对付中国崛起的“对冲”战略[A];全国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扩大会议暨“当代世界经济格局下的中美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余建军;;美国参与亚太多边安全合作——多边主义的视角[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印度记者 廖政军;印度加快“向东靠拢”步伐[N];人民日报;2011年
2 张永兴邋郑晓奕;东盟国家重申建立东盟共同体[N];人民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黄富强;同心织锦铺霞 共绘斑斓画卷[N];广西政协报;2011年
4 记者 王莉 郑盛丰 庞革平 李波;温家宝会见出席第八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的外国政要[N];人民日报;2011年
5 本报专稿 虞非凡;东盟一体化进程中的外部力量消长[N];世界报;2007年
6 记者 夏林 熊平;马来西亚总理:期待马中关系向深层次发展[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7 何文;第30届东盟国家警察局长会议召开[N];人民公安报;2010年
8 记者 蒋安全;传承友谊 增进互信 深化合作[N];人民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田艳;让绿城南宁真正走向世界[N];南宁日报;2009年
10 本报驻印尼记者 张慧中;谱写中马友好合作新篇章[N];人民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甘振军;澳大利亚对东盟国家关系研究(1967-2007)[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师学伟;21世纪初印度亚太战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3 聂文娟;历史怨恨情感和规范认同:非盟与东盟人权规范的比较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4 王俊峰;冷战后台湾与东盟国家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5 赵铁;中国—东盟合作框架下广西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朱宇凡;中印海上安全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7 李春怡;东亚地区规范对比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8 陈奕平;依赖与抗争[D];暨南大学;2006年
9 阮金之;冷战后中缅印三边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10 蒋玉山;博弈与互动:后冷战时期中、美、越三边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益林;非传统安全视阈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寒梅;认同与中国—东盟区域合作[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秦立功;战后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认知变化与策略选择[D];外交学院;2010年
4 祖蕾卡(Aleida Zuleica Furtado Correia);中国对东盟的经济和安全政策研究(1978-2010)[D];吉林大学;2010年
5 孙蕾蕾;中国与东盟地区合作中的软实力运用分析[D];外交学院;2010年
6 王帅;后冷战时期中—美—东盟的安全三边关系探略[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玲;东盟“安全共同体”的建构[D];吉林大学;2008年
8 金新;效忠转移的困境[D];吉林大学;2011年
9 陈嶷;论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国际开发署对东盟国家的援助[D];厦门大学;2009年
10 董蕙竹;新时期中国与东盟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409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140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