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中美对东盟国家公共外交的比较研究
[Abstract]:Since the 21 st century, public diplomacy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ll over the world. China, as a new force in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rena, started late in public diplomacy, but it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under the attention of the government and academic circles, and has been called "charm offensive" by 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 The United States was the first country to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public diplomacy" after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It is also the country with the largest scale of public diplomacy and the most mature public diplomacy system in the world. Southeast Asia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geo-strategic area by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is committed to creating a stable and favorabl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for its own development, while the United States proposes to return to Southeast Asia in order to maintain its global leadership. In recent years, Southeast Asia has become the meeting point of various forces of the two countries, and ASEAN countries have undoubtedly become the stage of public diplomacy contest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public diplomacy, this paper sets up a comparative analysis framework, analyzes in detail the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background and specific practical activities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 to carry out public diplomacy in ASEAN countries. On this basis, it is compared from four dimensions: strategic concept, organization mechanism, method and strategy, and implementation effect.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different strategic concepts, and their public diplomacy aims to serve their overall foreign strategy, and the core concepts to be conveyed through public diplomacy are rooted in their respectiv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The United States has a more mature mechanism for public diplomacy organizations and advanced scientific methods and strategies, while China has just established an embryonic model of public diplom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set up in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non-government subjects. The influence of media platform and network application,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communication, the pertinence of strategy and so on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America. The results of the ASEAN public opinion survey confirm China's efforts in public diplomacy, but the United States has achieved more remarkable results and has explor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dependent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China has not yet formed a plan for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So the argument that China has overtaken the United States in public diplomacy is clearly untenable. China needs to learn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learn from its success on the basis of adhering to the policy of "being good with its neighbors and taking its neighbors as partners" and the diplomatic concept of "harmonious world".
【学位授予单位】:外交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822.2;D8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百精;;公共外交的语境、内涵与形态[J];国际公关;2009年02期
2 谭震;;博鳌:公共外交的成功平台——与蒋晓松一席谈[J];对外传播;2010年07期
3 赵磊;王燕;;从胡锦涛访美看中国公共外交[J];党政论坛;2011年04期
4 方匡;;新公共外交之“新”[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赵启正;;中国进入公共外交时代[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09年11期
6 傅莹;;重视公共外交[J];今日中国论坛;2009年09期
7 陈昊苏;;加强公共外交 提升国家形象[J];对外传播;2009年12期
8 谭震;;黄友义谈公共外交[J];对外传播;2010年07期
9 赵启正;;如何有效地开展公共外交[J];留学生;2010年11期
10 唐小松,王义桅;公共外交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冲击:一种分析框架[J];欧洲研究;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桂珍;桑维军;;对外宣传向公共外交的转型——从奥运会到世博[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义桅;;公共外交与中国软权力的崛起[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3 张桂珍;;公共外交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形象[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滕华;;发展中的中国东盟国际工程及其法律服务[A];第三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宋玉兰;;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问题的再思考[A];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第33期进修班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办公室赴广西壮族自治区边境地区国情调研文集(第6集)[C];2009年
6 万明;;论现今伊朗公共外交的运用与效果[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7 于朝晖;;美国公共外交中的跨文化因素分析[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梁俭;;浅论东盟特色文献的建设与开发——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为例[A];2010广西图书馆学会年会暨第28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9 陈显泗;;论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10 刘思敏;;广西与东盟国家区域旅游合作构想[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刁妍;开展公共外交拓展履职领域[N];人民政协报;2009年
2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赵启正;提升公共外交的自觉意识[N];新华日报;2009年
3 本报评论员 王尔山;美式公共外交的新延伸[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4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曲星;中国公共外交顺势而为[N];人民日报;2010年
5 记者 司晋丽;成立民间机构推进公共外交[N];人民政协报;2010年
6 记者 杜军玲;国家公共外交香港可出一份力[N];人民政协报;2010年
7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曾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 赵启正;中国进入了公共外交时代[N];组织人事报;2010年
8 顾钧;走进公共外交的新时代[N];中华读书报;2010年
9 记者 钟海珍;公共外交 匹夫有责[N];组织人事报;2010年
10 任晶晶 当代中国研究所外交史与港澳台史研究室;公共外交:中国外交新高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磊;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2 甘振军;澳大利亚对东盟国家关系研究(1967-2007)[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彭文平;经济安全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D];暨南大学;2010年
4 卢红飚;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中的台湾问题[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廖宏斌;文化、利益与美国公共外交[D];外交学院;2005年
6 阿雷(Alireza Khoshrou);冷战后中美新公共外交政策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崔奇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经济影响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8 王艳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聂文娟;历史怨恨情感和规范认同:非盟与东盟人权规范的比较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10 母耕源;外交沟通理论与实践初探[D];外交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益林;非传统安全视阈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寒梅;认同与中国—东盟区域合作[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余九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前景及影响因素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秦立功;战后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认知变化与策略选择[D];外交学院;2010年
5 唐晶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法律治理模式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6 杨雅殠;中国—东盟服务贸易现状及合作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0年
7 覃合;东盟国家金融自由化进程中的货币政策研究[D];广西大学;2003年
8 周小颖;中国对东盟技术劳动力输出的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施美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10 薛伟达;后危机时代云南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D];云南财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869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186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