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重返亚洲战略评析
[Abstract]:With the help of regional instability factors, the United States intervened in East Asia at high frequency and demonstrated its dominant position by strengthening the system of bilateral military alliances and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multilateral organizations in East Asia,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trategic rebalancing goal of restraining future adversaries. East Asia has always been the gathering point of the game of great powers' interests, and the eastward shift of American strategic center of gravity has worsened the security environment in the region. The Chinese factors of American East Asia strategy began to be open and antagonized, and the change of Sino-US relations also had a great impact on the Asia-Pacific order.
【作者单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分类号】:D8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倪峰;复合型结构──对东亚政治、安全格局的一种解释[J];国际经济评论;2001年Z4期
2 杨洁勉;;新时期中美合作的动力和阻力——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的对弈[J];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05期
3 滕建群;;论中美关系中的第三方因素[J];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01期
4 王缉思;刘春梅;;中美关系新趋势及其对东北亚安全的影响[J];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01期
5 韦宗友;;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及其对东亚秩序的影响[J];国际观察;2012年06期
6 陈雅莉;;美国的“再平衡”战略:现实评估和中国的应对[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11期
7 付瑞红;;奥巴马政府亚太战略调整与中美关系[J];亚非纵横;2012年05期
8 刘雪莲;;当前东亚国际体系转型的特点及趋势[J];战略决策研究;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丽华,孔庆茵;三种现实主义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经典现实主义、防御型现实主义与政府中心型现实主义[J];北方论丛;2004年02期
2 董慧;李丙清;;世界秩序变迁与中国的角色定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3期
3 赵长峰;相对获益与国际合作[J];长白学刊;2004年03期
4 陈先才;;现实主义理论范式述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王蕾;;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6 金海洋;;国际法研究的新自由主义理论路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期
7 宋晓敏;;现实主义安全理论范式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张玉国;挑战与应战:变化中的日本政治[J];东北亚论坛;2004年02期
9 于海洋;;体系转换理论视角下的朝鲜半岛安全问题[J];东北亚论坛;2008年01期
10 巴殿君;;论东北亚区域制度化合作的外部干预与内部制约[J];东北亚论坛;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王俊生;;国际关系理论的普适性与国别性:一个知识性的梳理[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2 白云真;;国际关系学科中美国知识霸权的探讨[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3 徐秀军;;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合作理论:文本解读与反思[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4 李巍;;从IPE到GPE:一个交叉学科的成长史[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5 花勇;;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世界交往的视角[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6 马健;;当前美欧关系演变规律探究[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7 李广振;;冷战后东盟的软均势战略[A];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论丛2013卷第2辑[C];2014年
8 仇华飞;;国际秩序转变中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隋伟;东亚金融合作法律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巍巍;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冲突与危机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易刚明;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D];暨南大学;2010年
5 郭秋梅;全球治理视角下的国际迁移组织(IOM)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李强;中国和平崛起的可行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管治国;日本参与国际环境制度的绩效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8 肖洋;建立信任措施实践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9 池勇海;共同利益论[D];复旦大学;2011年
10 黄飞君;全球视野下宗教单元的宗教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永;“小泉现象”剖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梁志波;国际制度视角下的气候变化全球综合治理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邢西敬;国际政治格局新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杜天翔;美国与独联体诸国“颜色革命”[D];河南大学;2011年
5 刘蒸蒸;相对获益视角下的联合国安理会扩大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孙玉华;国际政治格局“无极化”论说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莹芳;“世维会”与境外疆独势力整合[D];复旦大学;2011年
8 李征伟;冷战后中国美国商会在促进中美经贸关系发展中的积极作用[D];复旦大学;2011年
9 刘崇;试析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中的现实主义因素[D];辽宁大学;2011年
10 谢雯雯;全球气候问题与中美气候外交[D];山东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芳川;“华夷秩序”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2 滕建群;;论中美关系中的第三方因素[J];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01期
3 张小明;;美国与东亚国际体系的变迁[J];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02期
4 吴心伯;;论奥巴马政府的亚太战略[J];国际问题研究;2012年02期
5 马燕冰;;奥巴马政府的东南亚政策[J];和平与发展;2010年01期
6 赵全胜;;中美关系和亚太地区的“双领导体制”[J];美国研究;2012年01期
7 萨本望;喻舒曼;;关于美国“重返亚太”的几点看法[J];和平与发展;2012年01期
8 刘雪莲;张克成;;东亚共同体建设的地缘政治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04期
9 杨洁勉;;国际体系转型期中美关系的新特点[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12期
10 杨洁勉;;新兴大国群体在国际体系转型中的战略选择[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建杭;;中美关系的格局在变[J];理论前沿;2006年22期
2 刘恩东;;论当前中美关系的特性[J];新远见;2006年10期
3 陶玉雯;;浅析中美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与合作[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2期
4 何婧;;论中美关系中的国会因素[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高爱莉;;阻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分析[J];网络财富;2010年14期
6 徐阳阳;;试析中美关系中的美国因素[J];传承;2010年27期
7 傅瑞伟;;重新理解中美关系的逻辑[J];中国改革;2010年04期
8 栗广;;论1971年南亚危机与中美关系缓和进程[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年01期
9 胡鞍钢;关于中美关系及其对策的若干建议[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10 小弗里曼,王学鸿;中美关系 回到基础[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倪世雄;潜旭明;;中美关系60年:回顾、启示、展望[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2 沈丁立;;中美关系40年:回顾与前瞻[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3 朱锋;;调整与变革:中美关系对东亚区域安全的影响(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4 苗建寅;;抗战时期宋庆龄对中美关系的推动和发展[A];宋庆龄与二十世纪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0年
5 国机;;中美关系历史与现状——市国际关系学会等召开专题讨论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国机;;回顾与展望中美关系——市国际关系学会等纪念《上海公报》发表30周年[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魏红霞;杨志敏;;中拉关系的发展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从美国政策的角度分析[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迈克尔·斯宾塞;;重塑中美关系[A];公共外交季刊2012秋季号(总第11期)[C];2012年
9 国机;;中美关系双方磨合期尚未结束——市国际关系学会等组织讨论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袁盈;;论中美关系的发展与邓小平的对美战略思想[A];纪念邓小平(下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任向群;中美关系合作则两利 对抗则俱损[N];解放军报;2002年
2 刘江;中美关系百年实录[N];解放日报;2001年
3 ;中美关系与时俱进[N];解放日报;2004年
4 郑必坚;中美关系的四个战略机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5 记者 陈如为;人民之间的了解是中美关系基石[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6 记者 刘江;中美关系百年坎坷路[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7 记者 刘江 胡晓明;相信中美关系将继续向前发展[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8 本报记者 泓佐;以史为鉴,推动中美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N];学习时报;2002年
9 刘建飞;中美关系的动力[N];学习时报;2005年
10 马小军;什么是中美关系的大局[N];学习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俊芳;中美关系的政治经济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李艳辉;政治经济的互动与中美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3 陈杨;东北亚安全格局中的中美关系[D];复旦大学;2005年
4 王中文;中美关系中的美台军售问题[D];南京大学;2008年
5 续延军;经济相互依赖条件下的中美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徐红艳;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1949-1979)——案例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王洪涛;中美结构性矛盾辨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8 余万里;美国跨国公司与九十年代的中美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张丽;中美敌对关系的形成(1949-1953)[D];吉林大学;2005年
10 王巧荣;APEC与中美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海璐;世界金融危机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09年
2 图雅;中国和平发展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峻;中美关系曲折发展中的文化价值观因素[D];暨南大学;2010年
4 冯婉;冷战后中美关系中的印度因素[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王婷;冷战后中美关系中的经济因素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曹峻;探寻中美在亚太安全领域共同利益促进中美关系改善[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金钟淑;韩中关系与中美关系[D];外交学院;2005年
8 孟月明;试论世纪之交中美关系存在的问题和我国的应对战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纪文宇;论非对称性相互依赖下的中美关系[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5年
10 郑忠民;论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的中美关系[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181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218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