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政府对伊朗核问题的政策
[Abstract]:In 2009, Obama became president under the slogan "change." In the face of chang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failure of the Bush administration's Iraq nuclear policy, President Obama actively changed his past policy and declared that he would mainly adopt a "engagement" policy to deal with the Iranian nuclear issue, but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However, it was restricted by various factors. Now, more than two years later, the Iranian nuclear issue has not improved, and the hostile relation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ran have not changed in any way. Based on the history of the Iranian nuclear issu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s Iraq nuclear policy,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s Iraq nuclear policy and understand the reasons why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s Iraq nuclear policy has not been effective. The first part focuses on the origin and influence of the Iranian nuclear issue.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Iranian nuclear issu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essence of the Iranian nuclear issue is the issue of US-Iran relations,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ossible results after Iran acquires nuclear weapon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hy the United States is resolute on the Iranian nuclear issue.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he Iraq nuclear policy of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and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pointing out that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s policy has not changed much compared with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s long-proclaimed engagement policy has not helped much, but has converged with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This is becaus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is restrict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the internal factors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the Bush administration's Iraq nuclear policy, ideology, and so on. In addition, there are the external factors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change of policy pattern in the Middle East, the constraints of big powers. The third part mainly introduces the game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ran on the nuclear issue. The article noted that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s primary goal in the future is to prevent nuclear proliferation and that it will continue to adopt a combination of "engagement" and "containment" in dealing with the Iranian nuclear issue. The article also predicts that the Iranian government will continue to adopt current policies, actively develop its nuclear capacity, continue to work with the major powers, and at the same time maintain sufficient room for manoeuvre.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871.2;D81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磊;孔祥勇;康正;;伊朗问题“核”去“核”从[J];环球军事;2006年19期
2 田文林;;美伊核问题前景凶险[J];学习月刊;2007年09期
3 赵青海;;俄罗斯:伊朗核问题中的“新角色”[J];世界知识;2006年02期
4 张爱军;;伊朗缘何非要“核”[J];党政干部学刊;2006年04期
5 刘婉媛;;伊朗抛出缓兵之计[J];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33期
6 韩继伟;;伊朗核强硬外交探析[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7 王恩学;;伊朗新政府“核外交”的变化及走向[J];亚非纵横;2006年01期
8 闫文虎;;核问题:冷战后伊朗民族主义发展的解读[J];西亚非洲;2007年08期
9 王京烈;;全球安全视角下的伊朗核问题[J];当代世界;2010年02期
10 李福泉;贾海超;;对抗,还是缓和?——核危机下伊朗对美政策解读[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奕良;;古代中国伊朗文化关系略论[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四辑)[C];1992年
2 赵叔平;;用自组织理论探讨核问题的可能性[A];第九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4年
3 康春梅;李志民;;伊朗核材料制备能力及影响[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4 史建斌;;韩国核能力[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5 叶奕良;;中国和伊朗在古代的文化交往[A];中国钱币学会丝绸之路货币研讨会专刊[C];2004年
6 韩其谦;曹淑芳;张书琴;马文军;张淑新;米锐;;葡萄无籽、早熟、优质技术的研究简报[A];中国园艺学会成立六十周年纪念暨第六届年会论文集(Ⅰ果树)[C];1989年
7 娄晓丹;;女律师——妇女合法权益的卫士[A];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管理发展卷)[C];2003年
8 郗鸿飞;詹文龙;郭忠言;诸永泰;胡晓庆;周建群;刘冠华;赵有雄;尹淑芝;魏志勇;马余刚;范恩杰;;中能重离子核反应中非稳态核的测量及核温度的提取[A];第八届全国核物理会议文摘集(下册)[C];1991年
9 李德康;杨惠基;孙建新;王利明;李经中;张黎;;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立法研究[A];1997年政府法制研究报告[C];1997年
10 李其荣;蒲玉梅;;美国的中东政策与中东民族-国家关系发展态势[A];2004年度全国世界民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 任孟山;伊核问题已经走到新的紧要关头[N];华夏时报;2006年
2 实习记者 葛耘娜;伊朗核问题:和平的可能性[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3 史先振;美可能会放宽伊朗弃核条件?[N];解放日报;2008年
4 本报专稿 陈峰;英国水兵事件:伊朗核问题小插曲[N];世界报;2007年
5 本报驻安卡拉记者 站 孙晓敏 李玉东;外交努力仍是解决伊朗核问题首选[N];光明日报;2006年
6 冯武勇;大棒+胡萝卜:伊核问题一揽子方案开出“奖惩清单”[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7 陈克勤;伊朗核问题各唱各的调[N];光明日报;2008年
8 ;伊朗核问题:死结,还是虚惊?[N];人民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李豫川;伊朗坚持强硬核立场[N];中国证券报;2006年
10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贾铁军;伊朗核问题又添悬念[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鹏辉;1992年以来俄美在核问题和欧洲安全领域的合作与矛盾[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杨绪盟;朝鲜半岛危机与中美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3 李宝林;信任与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无核缔约国的核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周士新;伊朗核问题中的强制性外交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赵建明;伊朗国家安全战略的动力学分析(1953-2007)[D];复旦大学;2007年
6 李延长;后冷战时期俄罗斯的中东政策与个案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7 郑东超;“后9·11时代”美国和土耳其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8 房慧贞;共有利益与中国和平发展[D];外交学院;2012年
9 王震;冷战转型时期美国核不扩散政策(1969-1976)[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君;法国介入伊朗核问题调节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2 薛利利;奥巴马政府对伊朗核问题的政策[D];辽宁大学;2011年
3 易灵娟;从“维也纳机制”到“P5+1”[D];兰州大学;2012年
4 李卫杰;伊朗政治地理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李少霞;内贾德执政时期的伊朗外交战略与实践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6 李颂;奥巴马政府的伊朗核政策[D];南京大学;2012年
7 马豪;1979年以来的伊朗与沙特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8 赵良辉;十九世纪英俄在伊朗的争斗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9 吴艳;美国与伊朗“蜜月”关系演变研究(1953-1979)[D];兰州大学;2012年
10 徐晓云;伊朗农业地理区域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844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284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