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安全观的理论意涵
[Abstract]:The changes in the post-cold-war security environ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have resulted in a diversified security situation in the world.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address this diverse security challenge, "mutual trust, mutual benefit and equality", The new security concept of China, whose core content is collaboration, absorbs the essence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various new security concepts in the world that emerged after the 1970s, and has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national security, especially in the premis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ecurity realization. The aim and its effective ways are explained innovatively, so that the new security concept of China has distinctive theoretical meaning and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China's new security concep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o maintain lasting security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further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countries and to speed up the establishment of a just and rational new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der.
【作者单位】: 山东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分类号】:D8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曹云华;论中国与东盟的相互依赖[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01期
2 阎学通;中国的新安全观与安全合作构想[J];现代国际关系;1997年11期
3 严兴文;;试论江泽民的国家文化安全思想[J];学术交流;2006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得刚;;国际关系三大主流学派的权力观及其比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韦伟,胡艳;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跨世纪发展战略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3 杨晓龙;东亚区域主义与中国周边外交[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4 沈文辉;;从宗教视角透视冷战后美国中东政策的悖论[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05期
5 范鸿达;洪正;;中国在中东的风险分析:以海湾地区为例[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4期
6 邹函奇;评析进攻性现实主义权力理论[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吴疆;王先丽;;“新布什主义”与中亚地缘政治格局[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巩玮琦;;我国网络问政发展现状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9 张振华;正确认识和处理西部大开发中新疆宗教问题的基本思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10 蔡丽华,孔庆茵;三种现实主义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经典现实主义、防御型现实主义与政府中心型现实主义[J];北方论丛;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龚文庠;陈开和;;试论跨国传播对国际关系的影响[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潘亚玲;;中国人对美国的网络民族主义[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3 束必铨;;从三代领导集体看中国国家安全观之演变[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4 林民旺;;国内观众成本与国际合作[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5 赵广成;;国际体系的中产阶级化与没有收益的非对称冲突[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6 陈小鼎;;探析结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理论的构建[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7 杨原;;大国崛起进程中的合法化策略与制衡规避[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8 董彦良;;进攻性现实主义与秦国的兴起[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9 凌胜利;;美国亚太联盟转型的动力探析[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10 王翔宇;;美国战略文化中的实用主义——以“责任规避”为例[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钟馨;1976-2001年中国对外传播史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曹迪;国家文化利益视角下的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燕军;二战后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D];西北大学;2011年
6 李家成;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底线、挑战与应策,1989-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7 刘鸣筝;美国公共外交研究(1917-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8 程铭;近代以来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1年
9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祖彦;21世纪初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策;分析折中主义与后冷战时代东亚安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彭琪;冷战后国际格局变迁与蒙古外交政策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申健;巴以问题:困境与出路[D];湘潭大学;2010年
4 罗满秀;试论国际政治资源对金融危机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5 张仙琴;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国超;党建工作网络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曲鹤;中美慈善事业比较与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宗禧;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国家安全观探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袁德刚;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研究(1938-1949)[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邢西敬;国际政治格局新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林锡星;“走出去”——到缅甸做生意[J];东南亚研究;2002年06期
2 提塔帕·瓦特娜普卢提帕萨伊,周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东盟四国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J];东南亚研究;2003年03期
3 林梅;中国与印尼经贸关系的互补性和竞争性分析[J];东南亚研究;2004年01期
4 ;美国中情局对华的十条诫令[J];党政论坛;2001年09期
5 胡维芳,艾尔肯·吾买尔;对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思考[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士新;;试论中国对东盟的合作安全政策[J];创新;2010年02期
2 王帆;;安全:人类共同的关注[J];领导之友;2008年03期
3 廖辉芳;试论国家综合安全[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史页,李超;战后国际安全观念和安全机制的演变[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2年06期
5 石宝东;;合作安全模式与传统安全模式[J];中国国情国力;2000年04期
6 刘国新;;中国新安全观的形成及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01期
7 任晓;从集体安全到合作安全[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04期
8 李志敏,冯江源;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安全观的整合与重构[J];学术论坛;2001年05期
9 孔凡立;;新形势下国家安全观的演变与中国国家安全观的重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唐永胜;;综合安全与“大战略”[J];世界知识;1996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国新;;论中国新安全观的特点及其在周边关系中的运用[A];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肖兴利;;国家安全观与国际法:发展、挑战与回应[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3 赵银亮;;东盟地区治理进程中的制度构建[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4 王公龙;;和谐世界:国际秩序的新构想和新范式[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5 张泽森;;构建“和谐世界”对当前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关系和影响[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余建军;;美国参与亚太多边安全合作——多边主义的视角[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7 薛晨;;论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与和谐世界理念的实践——以非传统安全问题为例[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8 杨晓东;陈辉;;简析“和谐世界”的理论基础及其现实意义[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李寿平;;《里斯本条约》与欧盟政治一体化的深化[A];中国欧洲学会欧洲法律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冯新铭;;中国的发展不会对日本产生威胁[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西安政治学院国家安全与军事战略研究所 张培忠 杨玉玲;综合安全与和平发展[N];解放军报;2010年
2 本报驻西班牙记者 张金江;欧盟共同安全防务面临新机遇[N];人民日报;2010年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实现共同安全 缔造持久和平[N];人民日报;2010年
4 记者 易爱军 冉维;美韩日外长声明:应对共同安全威胁[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5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 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沈丁立;加速军事外交 促进共同安全[N];东方早报;2011年
6 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教授 王宝付;坚持多边主义 实现共同安全[N];人民日报;2005年
7 郭春菊;实现亚洲中东持久和平发展四点建议[N];人民日报;2008年
8 黄晴;对待“核”问题 还须两面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9 黄培昭;迈向更美好的未来[N];人民日报;2008年
10 记者 丁刚 席来旺 吴云;温家宝出席联合国安理会首脑会议并发表讲话[N];人民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娟;国际规范的传播:社会化和本土化[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2 李敏伦;上海合作组织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3 王柏松;中国新安全观及其安全战略选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陈寒溪;第二轨道外交——CSCAP对ARF的影响[D];清华大学;2004年
5 肖洋;建立信任措施实践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6 王健;上海合作组织发展进程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7 惠耕田;制度化安全合作:沟通行动的视角[D];外交学院;2007年
8 余建军;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行为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满足(MANZOOR KHAN);1961-1991的中巴关系:寻求共同安全[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张键;冷战后中国东亚外交战略的学理分析[D];外交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霖;冷战后东盟安全战略调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郭锐;论共同安全与安全共同体建构[D];吉林大学;2005年
3 于洋;全球化对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爽;江泽民国家安全观的理论创新及其启示[D];新疆师范大学;2005年
5 周健;论东盟的新安全观与实践[D];暨南大学;2001年
6 黄金元;国家系统安全理论初探[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7 黄姝;论马六甲海峡安全合作机制的创建[D];外交学院;2007年
8 皮立军;从欧安会制度建设看合作安全[D];外交学院;2000年
9 万雪飞;合作安全:冷战后亚太地区安全模式的理性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王成君;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非传统安全[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085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308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