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主体的缅甸排华思潮产生及其原因解析
[Abstract]:In 2011, after the Miasong Hydropower Station incident, Myanmar anti-Chinese trend of thought continued to rise. Along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 reform in Myanmar, this trend of though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rigger point to influence the transition of Sino-Myanmar relations and reflect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This article combines the feelings of all levels of Myanmar and the behavior of different actor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vism theory of emotional geo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geopolitical pattern of Myanmar anti-Chinese trend of thought, and constructs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Myanmar anti-Chinese ideological trend from macro and micro levels. Using the framework of the "humiliating" culture formed since the colonial period in Myanmar, the changes in the situation in Myanmar after the democratic reforms, the long-standing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the anti-Chinese memory of the people of Myanmar, the prevalence of nationalism, Misunderstanding of China's support for the military junta,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Chinese enterprises investing in Myanmar, the failure to integrate better into the local economy, the neglect of the interests of all levels of the investment community, and the misguidance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to the people, The media pays too much attention to Chinese enterprises and Chinese, and exaggerates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enterprises. Combined with the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its formation,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adjustment of national foreign policy,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behavior of Chinese enterprises and Chinese, the strengthening of contacts with Myanmar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correct guidance of the media.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中国西南地缘环境与边疆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1097,41261034)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12BAK12B01) 云南省中国西南地缘环境与边疆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开放课题
【分类号】:D822.333.7;D63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金平;排华法下的中国移民与美国移民官员[J];八桂侨史;1999年04期
2 粟明鲜;战后东南亚的民族主义思潮与排华[J];东南亚研究;1987年04期
3 杨建;一九五九年印尼排华事件与广东归侨安置[J];广东党史;2005年01期
4 葛汉文;;批判地缘政治学的发展与地缘政治研究的未来[J];国际观察;2010年04期
5 王冲;;缅甸非政府组织反坝运动刍议[J];东南亚研究;2012年04期
6 陈晓燕;近代美国排华根本原因辨析[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7 胡尧瑶;;20世纪初期印尼排华骚乱的经济因素[J];理论观察;2007年01期
8 黄瑞真;;拉玛六世的民族主义与排华思想及其影响[J];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02期
9 罗雪珍;;越南排华运动(1975年—1986年)的原因探析[J];红河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10 方雄普;;六十年代缅甸的排华事件[J];侨园;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祥林;;禹羌文化·族群意识·遗产资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2 洪九来;;在场与追忆——《东方杂志》建构“辛亥革命”话语的历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3 刘伟;张佩佩;;南京国民政府国庆纪念中的辛亥记忆[J];安徽史学;2011年03期
4 华智亚;;族谱、民俗生活与村民的记忆——对安徽T村的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叶宁;;异国的故乡——浅论美国唐人街的文化共生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6 曾纳;;囚禁的枷锁还是放飞的自由——论托妮·莫里森《天堂》中的记忆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7 叶展;;从集体记忆的角度解读《六月庆典》中的父子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8 陈华;潘浪;;当代古巴华侨的家国观与文化观——基于黄宝世书信的解读[J];八桂侨刊;2011年03期
9 李金发;;浅议彝族宗教文献《指路经》的文化内涵[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潘海波;;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建设——以西宁市城北区廿里铺镇莫家泉湾村为例[J];才智;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珂;吴斐琼;;现代虚拟港与集体记忆强化:遗产保护规划的另类尝试[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敏;;村落仪式的传承与嬗变——可邑村阿细跳月的传播现象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张桃洲;;存在的几副面孔——从《入梅丛书》看1990年代以来中国诗歌的语言与现实[A];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罗正副;;民族文化的实践记忆——以一个布依族村寨的“送云”仪式为例[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5 田兴国;;水浒忠┕壅逡閇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6 黄启峰;;地景 记忆 权力——郭松h∷档奶ū笔樾囱芯縖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孟君;;集体记忆的多副面孔——论“文革”的电影城市空间形态[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陈宇;卢斌;裴凡伟;;保护连续的城市记忆条码——以天津市小白楼五号地规划设计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曹珊;段进宇;侯硕;邢晓娟;;城市记忆度评测——以北京中轴线研究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市文化)[C];2012年
10 窦鹏;;“陕甘宁边区红色记忆数据库”建设方略[A];西北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创新与发展[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娟;知青集体记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马京;云南兴蒙蒙古族婚姻家庭的变迁[D];云南大学;2010年
3 陶宇;单位制变迁背景下的集体记忆与身份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4 吕韶钧;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5 杨子;家园的踪迹:全球化上海的剧场与艺术空间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谢冰雪;扩大的家族——洮河流域藏族传统民间组织沙尼调查[D];兰州大学;2011年
7 刘丽丽;李自成传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程森;明清民国时期直豫晋鲁交界地区地域互动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崔鸿飞;从民间艺术到文化遗产[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杨旭东;北京评书的书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颖;跨越与再现[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2 王鹏;太湖新城南泉古镇竞合模式下的再生策略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3 朱沛升;“文革”——沉重的集体记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吉方;原真性视角下的周新古镇保护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5 王柳润;观看羌历年[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6 胡光伟;流散:找寻适意的家居[D];西北大学;2011年
7 杨阳;《仁慈》中人物自卑心理解读[D];河南大学;2011年
8 华强;东西方国家排外运动共性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灵;社会身份:关于社会记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申琳;论20世纪西方油画中爱情题材的表现[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京祥,吴缚龙;从行政区兼并到区域管治——长江三角洲的实证与思考[J];城市规划;2004年05期
2 朱晓华;李加林;杨秀春;蔡运龙;;土地空间分形结构的尺度转换特征[J];地理科学;2007年01期
3 刘云刚;许学强;;中国地理学的二元结构[J];地理科学;2008年05期
4 赵金;陈曦;包安明;段远斌;;土地利用监测适宜尺度选择方法研究——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J];地理学报;2007年06期
5 李双成;王羊;蔡运龙;;复杂性科学视角下的地理学研究范式转型[J];地理学报;2010年11期
6 甄峰;简博秀;沈青;郑俊;;城市管治、区划调整与空间整合——以常州市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7年01期
7 刘学军;卢华兴;仁政;任志峰;;论DEM地形分析中的尺度问题[J];地理研究;2007年03期
8 柯新利;邓祥征;何书金;;地理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尺度敏感性及原因[J];地理研究;2010年05期
9 陈睿山;蔡运龙;;土地变化科学中的尺度问题与解决途径[J];地理研究;2010年07期
10 罗小龙;殷洁;田冬;;不完全的再领域化与大都市区行政区划重组——以南京市江宁撤县设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0年1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丁刚;[N];中国能源报;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德荣;印尼排华根源及华人前景浅析[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年03期
2 徐敏;;到底怎么了[J];新西部;2013年12期
3 袁鹏,林艳;论美国排华政策之缘起[J];外国问题研究;1996年03期
4 徐美君;;美国排华原因新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5 王宇博;19世纪后半期澳大利亚排华运动探析[J];学术研究;2001年06期
6 荣筱箐;;合上“排华”那一页[J];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25期
7 仁嵬;金融危机中的印尼排华[J];八桂侨史;1999年03期
8 王椰林;;论美国民间排华情绪及其对策[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1年Z2期
9 施雪琴;菲律宾排华运动诸因素探析[J];南洋问题研究;1997年04期
10 黄超;;“文明冲突论”的三种历史形态——美国《排华法案》的意识形态反思[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杨子岩 曾丹伟;排华案 美华裔能否等来道歉[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2 中国政法大学 俞飞;美国《排华法案》的前世今生[N];人民法院报;2011年
3 时代尖兵;对印尼军售后患无穷[N];世界报;2012年
4 记者 吴庆才;美为“排华”道歉[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5 本报记者 王丕屹;让美国为“排华”道歉:真难![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6 罗朝文;美国就排华法案道歉的背后[N];解放军报;2012年
7 本报驻美国记者 陈一鸣;美两党议员合力推动国会致歉[N];人民日报;2011年
8 杨涛;为排华道歉是权利斗争的结果[N];经济参考报;2009年
9 郑若麟;为何“排华、贬华”在西方有市场[N];文汇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胡尧瑶;印尼排华经济政治因素探析[D];厦门大学;2007年
2 华强;东西方国家排外运动共性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132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313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