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3期目录

发布时间:2017-01-02 09:06

  本文关键词:上海合作组织与欧亚经济共同体的关系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3期目录

  世界政治

  1. 欧洲干涉主义的多角度透视

  王逸舟

  【内容提要】在国际关系里,欧洲和美国代表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力量,多数国际干涉行为均由它们发动和实施。但与美国比较,欧洲人的干涉主义更加复杂也更难辨识。作者由世界近代史出发,着重当代国际政治现实,从六个侧面剖析了欧洲人在国际事务中采取强势干涉主义的内在原因。欧洲干涉主义不是单一层面的现象,也无法简单用对、错、好、坏加以判别;作为一种立体影像,欧洲的干涉主义表达着一种有广泛社会基础的利益、方式和共识,它同时隐含着军事-政治强权、工业和市场能量、现代文明传播、国际规范制定、全球话语创新、地区整合示范等方面的内涵。这些方面既有所区别,又相互增强,构成不可分离的整体。作者不仅提示了看待欧洲人国际角色的必要与难度,同时探索了自己的研究路径,用层层递进的分析框架和大量有说服力的事实,廓清了对欧洲干涉主义研究的一种新的综合视角。

  【关键词】军事-政治强权;工业和市场力量;现代风习传播者;国际规范制定与观念创新;区域一体化的示范者

  【作者简介】王逸舟,中国人民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 邮编:100872)

  2.上海合作组织与欧亚经济共同体的关系探析

  王树春 万青松

  【内容提要】由于独联体一体化的整体形势停滞不前,独联体框架内的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国家联盟、欧亚经济共同体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等次地区一体化的发展更让独联体内的成员国感兴趣。在独联体框架之外,上海合作组织稳步发展,其国际影响和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苏联原有地区内众多地区性组织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入了中外学者的研究视野。作者探讨了上海合作组织与欧亚经济共同体的关系问题,并认为这两个组织内的成员国大部分重叠、所处地域大面积交叉以及组织功能局部重合决定了上海合作组织与欧亚经济共同体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竞争关系。但是,这两个组织之间没有展开竞争,却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合作意愿,并启动了合作进程。这种合作关系取决于两组织主导国的合作关系、美国在中亚对中俄构成的压力和两组织面临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共同任务这三个因素。因此,两组织的关系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但合作关系大于竞争关系。然而,两组织展开合作并没有使它们之间的竞争关系完全消失,随着中俄综合实力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两组织之间的合作将面临挑战。

  【关键词】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竞争;合作;中俄关系

  【作者简介】王树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万青松,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广州 邮编:510420)

  3.论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责任的公正分担基于罗尔斯正义论的视角

  李开盛

  【内容提要】对公正减排进行界定并达成共识对于推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谈判来说至关重要。作者认为,罗尔斯的正义论可以应用到国际领域中来,其正义原则的理论进路也使得在气候变化领域建立一种超越国家利益的伦理共识成为可能。根据罗尔斯的正义论,可以推导出如下减排原则:一是人均平等排放原则,即无论所属国国籍、种族、肤色以及经济水平,每个人均拥有通过一定碳排放来提高生活水平的平等权利和通过限制碳排放来保护全球环境的平等义务;二是差别原则,即在保证人类社会持续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这一条件下,允许不平等的减排安排,只要它有利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这两个原则分别界定了减排的标准与实现方式,旨在使高排放国家与低排放国家在历史累计排放和当前排放方面最终趋于人均一致。落实这一理念的适当减排方案应基于工业化进程的动态二个趋同法。

  【关键词】温室气体减排;平等;罗尔斯;动态二个趋同法

  【作者简介】李开盛,法学博士,湘潭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湘潭 邮编:411105)

  中国外交

  4.论新时期中国的准联盟外交

  孙德刚

  【内容提要】近代以来,西方大国的崛起在对外关系上主要依靠联盟外交,如英、法、德等国家在欧洲的“合纵连横”,日本的“与强者为伍”战略,二战后美国对北约和亚太联盟体系的经营,冷战后俄罗斯对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依赖等。受制于自身独特的发展阶段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地缘环境,中国缺乏历史上大国崛起所拥有的“后院”,中国的战略文化也排斥“势力范围”和“联盟政治”思想。作者从中国的时代需要出发,认为现阶段中国的四大外交战略大国协调战略、区域整合战略、政治联合战略和国际危机管理战略均难以满足中国的安全需要,中国应在联盟外交与伙伴外交之外探索“第三条道路”准联盟外交。实施这种“联而不盟”的特殊外交类型需具备四个条件:竞争性政治集团、动态性权力关系、严重性安全威胁和“统合性”战略文化。在新时期国际“多元格局”下,中国应尝试开展灵活务实、相互联动的“三环准联盟外交”多边组织型、新兴合作型与传统友好型,它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运筹与美国、欧洲大国、日本、印度等大国关系的战略支点。

  【关键词】准联盟外交;联盟外交;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外交;外交学理论

  【作者简介】孙德刚,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上海 邮编:200083)

  5.“中国例外论”刍议

  张锋

  【内容提要】中国国际关系的话语体系中有一例外论的存在,不过迄今尚未有专著论述。作者尝试对中国例外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与缘起做了粗浅论述,并通过将中国例外论与美国例外论的对比来解释其政策意义。中国例外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中华帝国具有一种以华夏中心论、仁厚和平论及等级包容论为特征的对外关系普世论。毛泽东时期的中国具有以革命中心论、大国使命论及中国道德论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例外论,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则具有以新型大国论、仁厚和平论及和谐包容论为特征的新的国际关系例外论。与美国例外论相比,中国例外论的明显特色是对干涉主义的拒绝,对仁厚包容的中和主义的追求。同时,作者尝试勾勒出当代中国外交的思想光谱,并将中国例外论置于其中考察其意义。这一思想光谱主要由旧现实主义、冲击型民族主义、新现实主义、传统主义、例外论及制度主义六大思潮构成。中国例外论可被视为关于中国外交的一种规范性理论,一种需要与当代中国外交其他五大思潮相竞争的理论与政策思想。

  【关键词】中国例外论;中国外交思想;中国普世论;知识人

  【作者简介】张锋,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MurdochUniversity)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讲师、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

  国际政治经济学

  6.多维视角下美中贸易巨额逆差成因的实证研究

  林乐芬 唐昆

  【内容提要】近年来,美中贸易逆差额不断攀升导致双边贸易争端此起彼伏,严重影响了两国正常的经贸关系和政治互信。美方将贸易失衡归咎为人民币汇率,而中方则指出两国贸易失衡的症结并非人民币汇率,压迫人民币升值的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双方冲突和利益博弈行为日趋严重。在此背景下,作者以1990-2011年的美中贸易、汇率等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和政治因素出发,将人民币汇率、国际投资、全球分工、统计误差和消费储蓄等因素纳入分析,从多维视角对美中贸易逆差成因进行了定量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美中贸易逆差的成因缘自美国、东盟对中国直接投资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和澳门地区对中国内地的直接投资、双方的统计误差以及人民币汇率三组因素,人民币汇率并非美中贸易逆差的主要因素。在基于资产所有权的贸易净额统计方法下,作者对美中贸易的历年贸易净额进行了重新估算。美方数据结果显示,在美国报道的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中,其数据统计被夸大;而中方数据结果显示,中国直到2006年才从对美贸易逆差转为顺差。作者认为,人民币汇率并非美中贸易失衡的主要因素,该问题之所以争论不断,主要是源于美方经济问题政治化的诉求。

  【关键词】美中贸易逆差;直接投资;统计误差;顺差转移;贸易净额还原

  【作者简介】林乐芬,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昆,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南京 邮编:210095)

  7.美元“币权”战略与中国之应对

  兰永海 贾林州 温铁军

  【内容提要】纵观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发展历史,在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阶段,因资本同质性扩张而形成的以对资源地理纵深控制为目标的地缘关系成为了殖民化时代国际关系的核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资本愈益成为世界分工和分配的核心,遂使货币权力超越地缘实力,成为金融资本主义时代国家间关系的新枢纽。苏联解体后,美国“单极”霸权赋权于美元,使其无约束地增发并顺势主导了金融资本全球化,这决定了美元霸权成为币缘政治时代国际关系的实质,并衍生出强化美国的全球币缘战略体系,即以美元资本、能源(石油)、食物(粮食)三大霸权为核心的新霸权体系。作者认为,在此背景下方能理解“币权”的时代特征,即以地缘关系为保障、以决定产业链安全的资源定价权为基础、以当代国家政治主权派生的信用体系以及自主的财政货币政策为核心,美元可以在全球经济金融化竞争的资本扩张中获取利益并转嫁成本。对此,中国亟须恢复人民币的主权货币性质,以实体经济为本来推进国内产业纵向一体化战略、“资源重商主义”战略和“新重农主义”战略,并以陆权为基础构建自己币缘战略安全的陆域纵深。

  【关键词】金融资本;货币权力;美元霸权;币缘政治

  【作者简介】兰永海,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 邮编:100872);贾林州,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武汉 邮编:430074);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教授。(北京 邮编:100872)

  学术随笔

  8.一场远未终结的辩论关于苏联解体问题的国外学术诠释

  冯绍雷

  【内容提要】从学科范畴角度对苏联解体问题进行分析是20年来国际学术界的一项重要工作。思考和借鉴这一学术领域的成果将有利于深化对苏联解体这一问题的认识。“帝国”与“革命”范畴的使用,,便于学界从历史比较的视角,从以往的帝国和革命现象中探寻大国兴衰的机理。虽然“民族主义”和“联邦制”问题在苏联解体过程中的作用素有争论,但范畴运用的细化显然有助于推进这一方面的认知深化。从社会学角度对于解体之前苏联的社会状况和发展阶段进行分析有利于避免对苏联解体这一问题进行简单化论断,而苏联经济史的国外研究则拓展了对苏联经济模式本质与特征认识的关键性范畴。

  【关键词】苏联解体;帝国;革命;社会分析;经济模式

  【作者简介】冯绍雷,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上海 邮编:200241)


  本文关键词:上海合作组织与欧亚经济共同体的关系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14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314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9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