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日本如何包围中国

发布时间:2018-11-07 21:36
【摘要】:正一年多来,安倍内阁的外交活动绕着中国走却始终针对中国,欲借此种外交行为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与中国的较量,增加对华的博弈筹码及战略优势。精彩导读安倍声称,日本已做好了在亚洲制衡中国的准备。日本长期性的大战略,是试图以体系制衡和结构压迫的形式来全面应对中国的崛起。对日工作已经是牵涉到方方面面的综合性课题,是系统对系统的竞争、运筹对运筹的比拼。
[Abstract]:In the past year or so, Abe's cabinet's diplomatic activities have been directed against China all the time, hoping to use this kind of diplomatic behavior to compete with China on a global scale and to increase its game chips and strategic advantages against China. Mr Abe says Japan is ready to balance China in Asia. Japan's long-term strategy is to deal with China's rise in the form of system checks and balances and structural oppression. Japanese work has been involved in all aspects of the comprehensive issue, is the system of the competition, operational research on the operational competi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所政治室;
【分类号】:D831.3;D822.33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桂银;;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国际责任[J];江海学刊;2009年05期

2 赵可金;;中国崛起与对外战略调整[J];社会科学;2010年09期

3 孙承;;试析日本鸠山内阁的政治与外交[J];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02期

4 胡欣;;美国对中国大战略的解读[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08年06期

5 孙承;;鸠山内阁外交的基本特征[J];日本学刊;2010年02期

6 陈积敏;;美国应对中国崛起的战略选择[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刘卫东;;近年日本和美国对华政策的差异[J];日本学刊;2006年05期

8 代小丹;;日本身份认同的演变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孙承;日本对外战略和对华战略简析[J];日本学刊;2000年05期

10 郭树勇;关于中国崛起的若干理论争鸣及其学术意义[J];国际观察;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苑华;;中国崛起:后美国世界的希望——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中国观[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2 冯新铭;;中国的发展不会对日本产生威胁[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3 章嘉琳;;美国对付中国崛起的“对冲”战略[A];全国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扩大会议暨“当代世界经济格局下的中美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浦启华;;和谐世界与中国的外交战略 中国未来新的战略态势——三环外交[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邹渐维;;60年发展:中国模式成就中国崛起[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贾庆国;;中国与全球治理:挑战者还是改革者?(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治理与中国作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7 邹渐维;;60年发展:中国模式成就中国崛起[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任玉岭;;推进社会和谐的五大战略[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陈印昌;;能源视角下的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分析[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10 王晓华;;英国在抗战时期对华立场及对香港问题的态度[A];百年沧桑论香港——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举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崛起”背后的理性反思[N];天津日报;2007年

2 早报记者 王国培;“日本最好选 中间战略”[N];东方早报;2011年

3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石建勉;中国崛起需要培育成熟的国民心态[N];西安日报;2011年

4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王泰平;鸠山式“曼波舞”[N];解放日报;2009年

5 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杨雪冬;大国成长中需保持平和心态[N];文汇报;2009年

6 扬尼斯·加齐乌尼斯;中国全球影响力仍没超过美国[N];国防时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田晓玲;对中国的悲观预测都已破产[N];文汇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徐立凡;海权中国崛起之路[N];华夏时报;2010年

9 ;中国崛起是东南亚的机遇[N];人民日报;2002年

10 博联社总裁,国际问题专家 马晓霖;中国顺利崛起的四个关键词[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千里;冷战后日本大战略调整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3年

2 樱井秀成;冷战后日本外交决策过程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张玉国;冷战后日美同盟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吴伟兴;冷战后日本的对台政策及日台关系[D];暨南大学;2008年

5 韦红;东盟地区主义的发展与中国[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卡林(Karim BATHILY);中国崛起背景下的中国与撒哈拉以南非洲:一种双赢的关系?[D];复旦大学;2007年

7 高世鹰;战后日本对华“政经分离”原则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周叶菁;美国对华金融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聂继永;全球化与中国崛起[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10 胡文涛;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历史轨迹与个案分析[D];暨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发展;东亚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反应:中国的机遇与挑战[D];山东大学;2012年

2 卞远;日美同盟的演变及走向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于凯燕;东亚地缘政治环境对中国崛起的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12年

4 赵浩;中国崛起的助力与制约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5 宋拖;日本外交与安全政策中的联合国因素分析[D];外交学院;2011年

6 刘家宝;美国对华政策研究:从罗纳德·里根到乔治·W·布什[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7 宋冰;日本对华援助的转变[D];外交学院;2004年

8 袁雪;奥巴马政府对华安全战略探析[D];吉林大学;2012年

9 冯小笛;美英在对华经济制裁上的分歧[D];外交学院;2010年

10 孔祥娟;美国对华人权政策与理想主义[D];外交学院;2000年



本文编号:23176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3176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7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