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中国参与周边地区非传统安全合作的原则析论

发布时间:2018-11-12 11:18
【摘要】:冷战结束后,伴随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迫使我国政府对国家安全与国际关系进行全新的理论思考,产生了"新安全观",为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平台。中国参与非传统安全国际合作机制的目标在于确保自身和周边地区共同的安全利益,维护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为了促成这一目标的实现,中国在参与周边地区非传统安全合作时,应该遵循国家主权基本原则、平等协商原则、权力自我约束原则以及优先性原则。
[Abstract]:After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globalization process,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issu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forcing our government to carry out a new theoretical thinking on national securit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hich has produced a "new security concept". It provides a platform for improving and developing relations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The goal of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non-traditional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ooperation mechanism is to ensure the common security interests of itself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s and to maintain peace and stability in the region and the world at large. In order to realize this goal, China should follow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state sovereignty, equal consultation, power self-restraint and priority when participating in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cooperation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
【作者单位】: 西安财经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
【分类号】:D8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吴伟兴;;从软实力角度看近年来中国和东盟加强非传统安全合作的思考[J];东南亚纵横;2008年09期

2 潘一宁;;非传统安全与中国—东南亚国家的安全关系——以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水资源开发问题为例[J];东南亚研究;2011年04期

3 王逸舟;中国与非传统安全[J];国际经济评论;2004年06期

4 李宝俊;徐正源;;冷战后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储召锋;;软权力的思想演进——从修昔底德到约瑟夫·奈[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王斌;贾雪;;以东北亚安全为视角议中国国家身份之建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3 邝艳湘;;新中国外交政策中的“变”与“不变”[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4 张立哲;周云亨;;试析中国与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合作[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7年05期

5 余泳;;中国对海合会国家的经济外交——国际体系转型与地缘经济的视角[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1期

6 赵继显;;国际权力基础与伊拉克战争[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5期

7 赵俊;;国际关系文化研究的回归[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徐崇利;;国际经济法律秩序与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以国际关系理论分析的视角[J];比较法研究;2005年06期

9 赵军;;晚清“和戎外交”战略选择的动因——一种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11期

10 张文喜;班保申;苗壮;;西方国家利益理论研究的建构主义转向[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柳钦;;全球化视野下国家主权理论的演变与发展[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李永成;;中国安全软环境分析——以9.11后美国对华战略认知调整为视角[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3 竹琳;;论文化传播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波;;“中国责任论”与中国对国际责任的历史体认[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5 严安林;;新中国涉台外交60年:历程、特点、原则及形势展望[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6 江慧;;以国家身份的视角定位中国的“国家责任”[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7 肖兴利;;国家安全观与国际法:发展、挑战与回应[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8 贺鉴;;共进国际法与和谐世界的建构——以建构主义为研究路径[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9 廖丽;;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问题反思与重构——以和谐世界理念为视角[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10 骆旭旭;;全球治理与国际竞争法的网络模式[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舒盛芳;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薛磊;当代国际法中的承认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徐婷;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非正式国际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张瑾;主权财富基金国际监管制度法制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廉晓敏;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田鹏;认同视角下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陈小鼎;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评估及其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9 隋伟;东亚金融合作法律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成智;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与国际环境法的发展:参与·创新·推动[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蒋士锋;跨界环境损害法律责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黄晓虎;从国家利益视角浅析冷战时期中埃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孙yN单;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中的非正式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俞琳;影响环境议题设置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李萍;春节晚会的意识形态幻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李皓;论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国家形象的优化[D];湘潭大学;2010年

9 陆海英;论中国海军护航索马里——国家利益视角[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李冀君;中欧知识产权贸易摩擦及中国对策[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霞;;中国参与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合作[J];东南亚纵横;2008年06期

2 黎尔平;;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政治信任度研究[J];东南亚研究;2006年05期

3 范丽萍;;突发公共事件视角下的中国与东盟非传统安全合作[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贺圣达;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复杂的合作机制和中国的参与[J];南洋问题研究;2005年01期

5 方军祥;;中国与东盟: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的现状与意义[J];南洋问题研究;2005年04期

6 秦亚青;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1期

7 苏长和;发现中国新外交——多边国际制度与中国外交新思维[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04期

8 门洪华;压力、认知与国际形象——关于中国参与国际制度战略的历史解释[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04期

9 江忆恩;中国参与国际体制的若干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07期

10 黎尔平;;非传统安全视角下云南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时殷弘;梁永正;;大国责任与地缘政治[J];21世纪商业评论;2005年02期

2 赵磊;;参与非洲维和 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08期

3 郑羽;;“颜色革命”与中俄美三角关系[J];和平与发展;2007年04期

4 徐莹;;中国公共外交的三大亮点[J];今日中国论坛;2008年Z1期

5 余阳;;将达赖送到道德被告席上[J];报刊荟萃;2009年05期

6 枕戈;;《信心与希望:温家宝总理访谈实录》[J];审计月刊;2010年04期

7 ;2009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J];人权;2010年05期

8 郭可;吴瑛;;世博会对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作用——基于多语种国际舆情的研究[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9 新华;;输出人道[J];中国卫生产业;2005年12期

10 ;国内外大事记(2005年12月23日至2006年1月21日)[J];时事报告;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巩胜利;;中国政府成本世界最高?[A];纪念《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10周年征文专辑[C];2003年

2 邓集文;;当前中国政府公共信息服务问责体制的创新[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倪秋菊;倪星;;WTO与中国政府的适应性变革[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1年年会暨“加入WTO我国政府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邓弋青;;善治目标下的中国政府行政改革[A];江苏省政治学会2002年“全球化与政治文明”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吴文勤;;论中国政府合法性基础的调整与重建[A];江苏省科社学会2000年会议论文[C];2000年

6 凌宁;;加入WTO,中国政府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选择[A];江苏省政治学会2001年会文集[C];2001年

7 祝曙光;;胶济路风波与中日关系[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严安林;;新中国涉台外交60年:历程、特点、原则及形势展望[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9 程美东;;各尽其能:创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前提[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郭正谊;;一点情况和一点建议[A];邪教的本质、危害及治理对策——中国反邪教协会第二次报告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安卡拉记者 李玉东;面向全球的土耳其外交新思维[N];光明日报;2010年

2 记者 杨凌;郭庚茂会见澳洲客人[N];河南日报;2010年

3 本报驻东京记者 严圣禾;福岛核电站再次爆炸 东京周边停电物资短缺[N];光明日报;2011年

4 本报驻曼谷记者 李腾;“红衫军”鸣金收兵 泰国政坛危机暂缓[N];光明日报;2009年

5 王智琦;宝华寺周边地区开发要协调[N];联合时报;2003年

6 记者 张宗堂;中国政府网影响力提高[N];人民日报;2006年

7 张宗堂;中国政府网迎来“周岁”[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8 刘澜;中国政府网覆盖200余国家和地区[N];中国改革报;2008年

9 刘迪;对周边,中国要搞“向心力外交”[N];国防时报;2010年

10 ;海外媒体称赞中国政府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色[N];人民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成发;加入WTO背景下中国政府职能转变与体制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卢祖送;九十年代美国对华政策辩论[D];复旦大学;2005年

3 李晓虎;中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赵国军;美国国会议员中国观研究(1989-2006)[D];复旦大学;2007年

5 续延军;经济相互依赖条件下的中美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沈本秋;美国的香港政策:决策的视角(1989-2007)[D];复旦大学;2008年

7 李莉;冷战后美国国会对华提案及其表决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王成至;1969—1972年中美缓和进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高凡夫;追索正义与尊严的艰难诉求[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强;民主行政视野下的政府信任及其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金龙;冷战后中国东北亚安全政策探析[D];吉林大学;2009年

2 陈旺;东南亚华文报纸涉华社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3 穆罕默德·赫塔卜(Mohammed Khattab);从“非典”看中国政府的“危机管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杨红;世纪之交中欧关系存在的问题和我国的应对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尹茵;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的中国与东盟关系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6 李巧玲;中日对外援助的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7 罗明运;中国能源外交政策对中美能源关系的影响[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8 张艳;中美环境保护合作探析[D];暨南大学;2009年

9 陈世瑞;中国与东盟间国际危机管理合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赵丹;冷战后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269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3269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f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