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转移与东亚国家战略走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大学召开
[Abstract]:On June 6, 2014,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ower transfer and the Strategic Direction of East Asian countries", sponsored by the School of Public diplomacy of Jilin University, was held at Jilin University, from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Kingdom, Australia, Russia, South Korea, Japan, More than 60 scholars and more than 200 Chinese and foreign students from the Philippines and other countries, as well as some domestic universities,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media,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分类号】:D81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少普;日本的新区域主义及中国的外交选择[J];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2 蔡鹏鸿;试析东亚海域争端及其解决思路[J];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06期
3 陈寒溪;新安全观实践:中国的建立信任措施政策及其影响[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杨鲁慧;;论当代东亚国家政治合法性转型[J];当代亚太;2007年11期
5 李伟芳;吴迪;;东亚主要国家与发展中的北极理事会关系分析[J];国际展望;2010年06期
6 韩东育;东亚的病理[J];读书;2005年09期
7 汪新生;王春强;;从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看冷战后东亚地区和平[J];东南亚研究;2006年06期
8 林卡;赵怀娟;;论“东亚福利模式”研究及其存在的问题[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林卡;赵怀娟;;论“东亚福利模式”研究及其存在的问题[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预印本;2010年04期
10 ;外交部发言人1997年12月16日答记者问[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7年3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于迎丽;;东亚安全:模式的困境与出路[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2 俞新天;;亚太地区的发展前景及中国的作用[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3 于迎丽;;朝核问题与东北亚安全合作[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4 杨扬;;国际关系的信任理论:一种社会学解读——兼析东亚区域合作中的互信[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5 李丹阳;;近20年中日行政改革的思考——以中央政府机构、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制度三领域为例[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刘海峰;;科举制度应当如何评价[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7 高海宽;;关于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中文化关系的发展[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马尼拉记者 王传军;东亚峰会走向惹争议[N];光明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魏红欣;艰难聚会 中国胜出[N];国际金融报;2005年
3 记者 杲文川;“东亚:政党政治与政治参与”研讨会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程亚文;政治纷争威胁东亚经济繁荣[N];民营经济报;2005年
5 记者 施晓慧;真诚传递信心 合作迎来希望[N];人民日报;2009年
6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沈丁立;东亚是东亚人的东亚[N];东方早报;2007年
7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 任晓;东亚峰会:中国如何参与[N];解放日报;2007年
8 蒋安全;构建和谐东亚 促进睦邻友好[N];人民日报;2007年
9 李步云;和谐社会有三重属性[N];北京日报;2006年
10 ;东亚迎来积极化解矛盾的和缓时期[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郑铭志;从日本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到日本的东亚共同体构想[D];暨南大学;2006年
2 郭锐;东亚体系转型与中国大战略[D];吉林大学;2008年
3 周慧来;霸权与地区主义:美国与冷战后东亚地区合作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李治军;美韩同盟与东亚安全:一种结构主义理论的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5 朱天祥;冷战后欧盟对东亚的双层地区间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赵立新;当代东亚民族主义与国家间关系[D];延边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岸;绝对获益与相对获益:中日参与东亚地区合作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牛燕;冷战后东盟的东亚地区合作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翟云玉;东亚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政治透视[D];暨南大学;2000年
4 江娟;论东亚新地区主义[D];吉林大学;2007年
5 凌云志;冷战后东亚地区安全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6 胡颖;试论东亚社会保障模式的特点及启示[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7 陈慧莺;中国在促进东亚地区合作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9年
8 郭萍;东亚地区认同分析[D];暨南大学;2006年
9 刘国秀;论战后美国东亚区域合作政策的演变趋势及其影响[D];山东大学;2006年
10 李铮;论政治文化因素对东亚合作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23288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328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