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冷战后中美安全战略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1-04 17:10

  本文关键词: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暨南大学》 2006年

冷战后中美安全战略的比较研究

李惠臻  

【摘要】:随着冷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中美两国的国家安全战略都出现了较大程度上的调整,对于中美两国而言,其国家安全战略在立足于对国家利益的理性分析的同时,无可避免地也带上了各自民族心理的烙印。 论文以“民族心理”的视角分析冷战后中美国家安全战略的走向。首先分析中美民族心理的差异性,,包括民族心理的定义、构成、形成渊源,以及汉民族和美利坚民族在心理的形成基础、特点和表现上的比较。接着对冷战后中美安全战略作比较分析,包括冷战后中美两国在安全战略的目标、实现方式、面临环境和演化进程四个方面的比较。最后是关于中美安全战略的民族心理因素研究,包括了民族心理影响国家安全战略流程的分析、民族心理在中美安全战略层面上的影响研究、民族心理对中美安全战略发展基调的影响以及如何从心理层面构建和谐的中美安全战略。 通过对中美两国安全战略的纵向比较和民族心理的横向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的研究结论:“民族心理”以隐性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安全战略的制订:“超冷战思维”使中美两国陷入“安全困境”;国家安全战略是国家利益和民族心理相互统一的产物。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D820;D871.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导论8-14
  • (一)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8-9
  • (二)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9-12
  • (三) 研究的创新之处和组织框架12-14
  • (四) 研究的难点14
  • 第一章 中美民族心理的差异性分析14-24
  • (一) 民族心理的定义、构成和形成渊源15-17
  • (二) 汉民族心理的形成基础、特点和表现17-20
  • (三) 美利坚民族心理的形成基础、特点和表现20-23
  • (四) 中美民族心理体系的比较23-24
  • 第二章 冷战后中美国家安全战略的双向比较24-43
  • (一) 冷战后中美安全战略目标的双向比较25-29
  • (二) 冷战后中美安全战略实现方式的比较29-33
  • (三) 冷战后中美国家安全战略环境的比较33-37
  • (四) 冷战后中美国家安全战略演化进程比较37-43
  • 第三章 中美国家安全战略的“民族心理”因素分析43-53
  • (一) “民族心理”影响国家安全战略的过程43
  • (二) “民族心理”在中美国家安全战略层面的影响43-49
  • (三) “民族心理”对中美国家安全战略发展基调的影响49-51
  • (四) 从“民族心理”层面构建和谐的中美安全战略51-53
  • 结语53-57
  • (一) “民族心理”以隐性的方式影响着国家安全战略的制订54
  • (二) “超冷战思维”使中美陷入“安全困境”54-56
  • (三) 国家安全战略是国家利益和民族心理相互统一的产物56-57
  • 注释57-63
  • 参考文献63-68
  • 致谢68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存娜;;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心理分析[J];国际论坛;2006年02期

    2 倪世雄,王义桅;霸权均势:冷战后美国的战略选择[J];美国研究;2000年01期

    3 吴仲钢;;建国后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变化和发展[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钮汉章;;相容:超越零和的有序竞争——政治发展视角下的21世纪大国关系走势[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年01期

    5 秦亚青;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必仪;梁漱溟文化模式论及新儒学的现代意义[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王勇辉;;解读小布什时期美国大战略中的中东政策[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年04期

    3 朱保成,孙哲;试论作为文化现象的足球在中国的传播[J];安徽体育科技;2001年02期

    4 马戎;;“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刘雪松;儒家文化传统与法治社会中的公民意识塑造[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6 李正华;中美知识产权制度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3年02期

    7 林震,张勇,张闯;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体现和落实[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权雅宁;论新时期文学的世俗化审美追求[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徐海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文化视角[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马郧,李建;论管理贸易政策的历史渊源及理论基础[J];商业研究;2004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利华;;独树一帜的学术风格[A];高放教授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国新;;论中国新安全观的特点及其在周边关系中的运用[A];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向东;;略论地方政府如何营造和谐的经济发展环境[A];“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妙颜;;缓解社会各阶层利益冲突途径探讨[A];“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余建军;;身份、规范与利益——理解中国国际制度行为转变的观念途径[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6 谭志国;;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中国饮食文化研究[A];食文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005食文化与食品企(产)业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肖兴利;;国家安全观与国际法:发展、挑战与回应[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8 许晓峰;许喜华;李俊杰;;从文化角度考察产品设计本土化理论和中国产品设计本土化方法[A];2005年工业设计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陈超;;西方国家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干预[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矛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田彤;转型期文化学的批判[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学森;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徐国宝;《格萨尔》与中华文化的多维向心结构[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李勇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苏联)俄罗斯和日本的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张帆;冷战时期美国的国家安全与国内民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张晓琼;变迁与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8 金龙河;两岸关系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尹枚;区域主义理论与东亚区域主义实践——兼论中国的政策选择[D];暨南大学;2003年

    10 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游红武;后冷战时代国际冲突探源[D];暨南大学;2000年

    2 范洪颖;新世纪初中美关系中的日本因素析论[D];暨南大学;2000年

    3 高涛;国家利益与中国对外战略的选择[D];河南大学;2001年

    4 兰喜阳;关于新世纪党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5 马宏伟;冷战后东亚安全形势和对我国安全的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6 程龙梅;中美关系中的重要变数——台湾问题[D];苏州大学;2001年

    7 王婷;冷战后中美关系中的经济因素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胡伟;浅析国际政治中的道德因素[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1年

    9 刘舸;冷战后美国霸权战略与世界格局走向[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1年

    10 黄小勤;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的调整及中国的对策[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尹继武;心理与国际关系:个体心理分析的理论与实践[J];欧洲研究;2004年01期

    2 尹继武,李江宁;心理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正当性与研究路径[J];欧洲研究;2005年01期

    3 钮汉章;帝国·大同·共处——国际安全的思维与机制选择[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年04期

    4 张文木;台湾问题与中国前途——兼评李登辉《台湾的主张》[J];战略与管理;1999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和;汉民族“群体本位”文化的内涵与作用[J];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01期

    2 胡阳全;近二十年国内汉民族研究综述[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0年02期

    3 李志宁;我们能否再次剪掉男人的辫子——谈中国皇权和皇权意识的惯性[J];领导文萃;1999年09期

    4 马凤龙;邹向群;;论汉民族成为世界第一大民族的因素[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5 陈斌;试论明清时期瑶汉民族的融合[J];思想战线;1991年01期

    6 李零;汉奸发生学[J];领导文萃;1998年12期

    7 徐杰舜;汉民族心理之根[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01期

    8 龙木;’98国际汉民族研讨会暨全国第五届汉民族学术年会综述[J];民族研究;1998年06期

    9 刘涛;关于汉民族的发展形成和凝聚力问题——第四次国际汉民族研讨会观点综述[J];民族论坛;1997年02期

    10 霍彦儒;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汉族从哪里来?——“炎帝与汉民族”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民族;2002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霍彦儒;;“炎帝与汉民族”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宝鸡召开[A];中国民族学学会第七届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2年

    2 霍彦儒;;“炎帝与汉民族”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研讨会资料专辑[C];2003年

    3 聂鸿音;;说“日”字——非汉民族借用汉字的早期证据[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四辑)[C];1994年

    4 何星亮;;中国民族学学会汉民族分会工作报告[A];中国民族学学会第七届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2年

    5 葛真;;余达父与葛子惠两家的彝汉民族深厚情谊的分析[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6 徐晓望;;元末闽南反元大起义与畲汉民族的融合[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7 杜鹃;;汉之前的汉字统一与规范[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崔梅;;言语道德与儒家伦理观[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吴桂就;;中原文化影响下的粤西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10 潘世东;龚玉华;;汉水流域汉民族民歌村民歌文化生态溯源[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竞红;[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2 记者 胡思勇、通讯员 陈信斌、周鹏;[N];湖北日报;2000年

    3 任爱国 李秀桦;[N];南方周末;2005年

    4 新华社记者 陈良杰、肖林、拉巴次仁;[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5 本报记者 江泽明;[N];凉山日报(汉);2006年

    6 ;[N];中国教育报;2000年

    7 黄建铭;[N];中国民族报;2004年

    8 肖飞;[N];中国教育报;2001年

    9 项海龙;[N];政府采购信息报;2006年

    10 记者 魏运亨;[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蕾;郑州汉唐宋墓葬出土人骨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楚新梅;新疆维、汉民族冠心病危险因素探讨及PAI-1、ACE基因多态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3年

    3 陈玉岚;维汉民族同型半胱氨酸及其代谢关键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D];新疆医科大学;2006年

    4 佐佐木正治;汉代四川农业考古[D];四川大学;2005年

    5 沈海梅;明清云南妇女生活研究[D];云南大学;1999年

    6 沈惠平;美国民族主义对当代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7 王建华;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美国民族理论与政策评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时学昆;新疆地区维汉民族血浆纤维蛋白原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6年

    9 奥其尔(Gongor Eldev-Ochir);蒙汉语颜色词之国俗语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夏军;《说文》会意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惠臻;冷战后中美安全战略的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2 陈丽;西汉时期汉民族民族意识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娜;蒙古民族与汉民族传统婚俗文化比较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5年

    4 向楠;汉民族、朝鲜民族“袖”舞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5 由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对汉语修辞格的影响[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6 王晓炜;均衡·对称——汉语成语的特性与汉民族审美意识[D];内蒙古大学;2004年

    7 李芳;清代新疆汉民族的社会风俗初探[D];新疆大学;2004年

    8 吴顺俪;汉民族对英语词的认知再加工[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庞连栓;探析美利坚民族精神及其对美国社会的影响[D];江苏大学;2008年

    10 李俊霞;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中式英语的主要成因[D];东华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42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342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0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