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为什么敢搅乱东北亚安全局势
[Abstract]:Japanese Prime Minister Abe visited Yasukuni Shrine and adopted a series of perverse policies. 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 holds that the continuation of "war criminals' politics" in Japan after the war, the temptation of pursuing "economic prosperity," the expansion of the psychology of removing the "enemy country clause" after the removal of the "enemy country clause" by the United Nations, and the encouragement of the "rebalancing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This is the main reason why Abe's government dares to stir up the situation in Northeast Asia. Once Japan breaks through the postwar system and the Constitution is amended successfully, Japan may once again become the birthplace of the world war.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民族干部学院;
【分类号】:D831.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侯树荣;董彦斌;刘圣宇;王斌;;军用运输机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及发展趋势[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燕军;二战后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D];西北大学;2011年
2 陈佳;论北约转型[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申勇;特种兵基础体能训练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2 庄ng;北约转型及其对北约组织能力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8年
3 葛红亮;冷战后美国的印度洋战略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武;试论美日韩体系对东北亚安全机制构建的影响[J];邢台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冯海霞;亚太安全与合作机制增强 困扰地区的矛盾远未消除——东北亚安全对话有所发展 美日联盟增强令人担忧[J];国防;1997年01期
3 刘江永;日本面临政治与外交的新抉择[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1年02期
4 杨伯江,季志业,傅梦孜,林利民,马俊威,戚保良;东北亚安全机制:现实与前景[J];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04期
5 江旋;;论东北亚安全机制构建中的中国角色[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6 李庆四;“东北亚安全: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的交汇”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教学与研究;2004年06期
7 邱美荣;;“构建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与促进民间相互理解”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8 彭鑫常;;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构建中的美国因素——以六方会谈机制为例[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9 肖佳灵;日本对美外交的两难处境——1992年日美关系概览[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5期
10 李荣才,迟淑霞;美日军事同盟的演变与东北亚地区安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青木一能;;金融危机给日本带来的影响——对日本政治·经济·社会的冲击[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2 林晓光;;2009年日本众议院选举与日本政治的发展变化[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1期(总第98期)[C];2010年
3 吴莼思;;联合国与国际反恐合作——兼论联合国与美国的关系[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4 薄大卫;;联合国儿童基金支持的中国青少年计划[A];青少年事务与政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2)[C];2002年
5 董莉珍;;联合国公共服务奖简介[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6 ;征稿简约[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7 ;征稿简约[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8 宋显渭;;和平,永久的和平[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9 ;征稿简约[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总第101期)[C];2010年
10 顾章义;;当代中国与非洲的新型关系[A];北大非洲研究丛书——中国与非洲[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马晓毅;“日本从来没有否定那场战争”[N];光明日报;2006年
2 记者 吴谷丰;戴秉国会见河野洋平等日本政治家[N];人民日报;2006年
3 金嬴;哭砂日本[N];东方早报;2005年
4 严圣禾;日本防卫省成立一年问题不断[N];光明日报;2008年
5 早稻田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刘迪;都是媒体惹的祸[N];东方早报;2007年
6 上海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 郭隆隆;三大课题待潘基文给出答案[N];解放日报;2006年
7 赵卓昀;南京荣获联合国人居奖最高奖项[N];人民日报;2008年
8 ;芬兰点燃12盏灯纪念“国际儿童日”[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9 记者 王湘江 白洁;“可疑信封”内藏何物[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10 本报驻特拉维夫记者 陈克勤;巴勒斯坦要“入联”[N];光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增国;当代日本选举制度改革与政党体系变迁[D];复旦大学;2005年
2 杜峰;美日同盟与东北亚安全[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3 周杰;现代日本选举制度改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4 曲延明;斯大林与联合国的成立[D];外交学院;2010年
5 肖f^;权力、制度与文化[D];吉林大学;2006年
6 赵磊;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联合国的外交政策[D];外交学院;2006年
7 王云芳;走向有效的多边主义[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8 吴伟兴;冷战后日本的对台政策及日台关系[D];暨南大学;2008年
9 王媚;联合国与区域组织关系的国际法问题研究[D];外交学院;2012年
10 章毅君;美国对华政策与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1949-1971)[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磊;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的构建[D];辽宁大学;2011年
2 周远;美日韩三角关系对东北亚安全机制构建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2年
3 任璇;李明博政府的东北亚安全政策探析[D];辽宁大学;2013年
4 梁锈月;新形势下的东北亚安全与合作[D];延边大学;2013年
5 张弘;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6 王海源;东北亚安全合作困境及中国的战略选择[D];东北大学;2009年
7 曹丹;冷战后东北亚安全格局中的美国因素[D];苏州大学;2012年
8 刘莎;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合作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钟明慧;从伊拉克问题看联合国的国际效力[D];武汉大学;2004年
10 陈科;霸权与否决权[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109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410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