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概念生成与国际关系理论创新

发布时间:2019-01-26 19:07
【摘要】:概念生成是社会科学领域知识生产的基本维度,也是进行理论构建和创新的重要方式。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实践表明,提出全新概念、重新界定既有概念及概念的跨学科引入和转换是实现理论创造的主要途径。近年来,一些中外学者尝试发掘源于中国历史与现实经验、反映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的概念和话语,运用它们来修正根植于西方经验的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存在的不足,由此展现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概念在丰富国际关系理论知识体系方面的价值和潜力。中国概念的发掘与植入需要遵循概念创新和理论创造的基本原则,在强调中国经验和文化传统特殊性的同时,也应注重社会科学知识的普遍性和共通性,以便让中国概念适用于解释更加广泛的国际政治现象和对外政策行为。
[Abstract]:Concept generation is not only the basic dimension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in social sciences, but also an important way of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on. The practi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hows that it is the main way to realize the theoretical creation to put forward a new concept and redefine the existing concept and the interdisciplinary introd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In recent years, some 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tried to find out the concepts and words that originated from Chinese history and realistic experience, reflec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ideology and culture, and use them to correct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mainstream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rooted in the western experience. This shows the value and potential of Chinese experience and Chinese concept in enriching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he discovery and implantation of Chinese concepts need to follow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onceptual innovation and theoretical creation. While emphasizing the particularity of Chinese experience and cultural tradition, we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universality and commonality of social science knowledge. In order to apply the concept of China to explain the broader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phenomenon and foreign policy behavior.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实践探索研究”(项目编号:13&ZD049)的资助
【分类号】:D8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闯;;浅论苏联国际关系理论[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2 张历历;试论邓小平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J];外交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3 任晓;理论与国际关系理论:一些思考[J];欧洲;2000年04期

4 万泰雷;在自然科学与人文学因素的天平上——从学科建设角度看争论中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J];外交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5 ;“9·11”事件后的新形势可能引发新的国际关系理论和战略[J];当代世界;2002年08期

6 ;外交、国际关系[J];全国新书目;2003年10期

7 赵银亮;“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学术研讨会综述[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3期

8 胡宗山;假设、模型、范式:方法论视角的国际关系理论[J];欧洲研究;2004年04期

9 阎静;理解当代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J];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4期

10 王义桅;;国际关系的理论性[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俊生;;国际关系理论的普适性与国别性:一个知识性的梳理[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2 宣兴章;;国际关系理论的古希腊根源:行动者、结构论述模式的剧场假象[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3 金应忠;倪世雄;;和谐世界:哲学、理念与现实[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4 夏立平;;论21世纪中美印三边关系——用三种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进行分析[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5 陈玉聃;;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继承还是误解?[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6 秦亚青;;学习感悟创新——在第三届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博士论坛上的致辞[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7 尹继武;;认知心理学之于国际关系研究:进步及其问题[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8 王逸舟;朱立群;;总结发言[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9 李开盛;;规范理论:批判与评估[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10 刘丰;;实证主义国际关系研究:对内部与外部论争的评述[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牛新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关系理论有用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经济所副所长 张海冰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所所长 赵干城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所副所长 叶青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中心主任 马[F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所副所长 吴莼思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席来旺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张光政;国际关系理论开启新视角[N];人民日报;2010年

3 Edward Friedman 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霍金讲席政治系教授;Edward Friedman:国际关系理论应用共同话语解释地区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纳兰;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要站在基础主义和反基础主义之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叶淑兰 香港浸会大学;从三大国际关系理论看中国的未来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王文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国际网系理论”:互联网冲击下的国际关系理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胡言午;构建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倪世雄 赵曙光;探索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中国化之路[N];解放日报;2011年

9 袁正清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探索通向中国学派的国际关系理论之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朱立群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原创性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云真;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变迁:进步及其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2 郭艳;全球化语境下的国家认同[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3 胡宗山;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方法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叶青;伊斯兰教与后冷战时期中东国际关系中的双重认同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苗红妮;国际社会理论与英国学派的发展[D];外交学院;2005年

6 咸命植(Ham,,Myungsik);非对称世界中的国际关系[D];吉林大学;2009年

7 张全义;全球集体认同的生成与模式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刘慧;复杂系统与国际关系研究[D];外交学院;2008年

9 封永平;大国崛起困境的超越:认同建构与变迁[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周绍雪;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琳;国际关系中的新马克思主义思潮[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闫爽;现实主义与美国对外政策[D];外交学院;2009年

3 石贤泽;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下的中国和平崛起[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克宁;个人主义、关系主义与国际关系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黄丽萍;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述评[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罗亮;中国崛起与东亚地区秩序的和平转变[D];山东大学;2006年

7 耿超;国际关系视野中的哈贝马斯商谈伦理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扬;当代中国外交战略中的文化因素分析[D];青岛大学;2009年

9 栾波;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思想与国际关系研究的“中国视野”[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施维;地缘文化视域中的中日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158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4158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7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