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周边外交:多边主义还是双边主义
[Abstract]: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continuous promotion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strategy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its goal,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flect on the applicability of multilateralism and bilateralism strategy in China's peripheral diplomacy. At the beginning of China's regional cooperation process, multilateralism provided a useful metho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eripheral strategies. However, as the United States returns to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he definition of China's challenges is constantly escalating, and the limitations of the multilateralism strategy itself, bilateralism should become the main strategy for China's peripheral diplomacy. It is imperative to consolidate bilateral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neighboring countries.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分类号】:D8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方军祥;从双边主义到多边主义:东盟安全合作模式的转变[J];东南亚研究;2005年04期
2 张博;刘沛志;;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中的博弈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7年07期
3 刘昌明;庞春恩;;从双边主义到多边主义:中国与东亚关系的新模式[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秦亚青;多边主义研究:理论与方法[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10期
5 杨鸿玺;;优势与陷阱:对双边与多边外交的辩证思索[J];学习月刊;2013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第一财经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 徐以升;[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珩;张家飞;史学武;;试论中国多边外交的特点与趋势[J];昌吉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2 王公龙;多边主义与东亚的安全困境[J];当代亚太;2002年10期
3 宋伟;;中国的东亚区域一体化战略:限度、方式与速度的反思[J];当代亚太;2011年05期
4 周芸芸;;美国“301条款”体现的单边主义与WT0组织法体现的多边主义冲突[J];德宏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张震;东盟参与亚太区域经济整合的策略演进:多边主义与区域主义的视角[J];东南亚;2003年01期
6 吴金平;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建设与美国因素[J];东南亚研究;2004年04期
7 景晓强;顾维钧与民国多边外交[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谢立言;;中国外交的多边主义转型及其解释[J];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9 覃辉银;;多边主义概念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03期
10 李渤;李国伟;;中国多边外交研究现状与问题[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耀东;;“金砖四国”:中国参与多边合作的新提升[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2 马斌;;中国中亚多边外交的限度——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例[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宫世霞;当代俄罗斯外交学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2 罗晓云;21世纪初中国的能源安全与中外能源合作[D];暨南大学;2003年
3 叶蓁蓁;国际能源合作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D];外交学院;2005年
4 李恒阳;美国不扩散出口管制政策分析[D];外交学院;2006年
5 代中现;WTO框架下中国区域贸易一体化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6 张斌;李光耀、苏哈托、马哈蒂尔强国政治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霍淑红;国际非政府组织(INGOs)的角色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储新宇;区域秩序的建构与中国的策略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9 夏建平;认同与国际合作[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小军;导弹扩散及其控制制度[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颖;日本在亚洲实践多边主义的原因及困境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2 王发龙;奥巴马政府多边外交政策评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薛蕾;东亚安全共同体构建的可能性与路径探析[D];河南大学;2011年
4 黄艳;冷战后中国东亚多边外交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李国伟;中国多边外交研究的现状与前景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薛生;朝核问题中的博弈[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朱光强;2001-2010美国气候外交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林林;国际政治视阈中的“和而不同”[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海滨;论东北亚安全格局中的国际机制因素[D];辽宁大学;2011年
10 张子介;多边主义与东北亚安全合作[D];辽宁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公龙;多边主义与东亚的安全困境[J];当代亚太;2002年10期
2 徐坚;非传统安全问题与国际安全合作[J];当代亚太;2003年03期
3 方军祥;从双边主义到多边主义:东盟安全合作模式的转变[J];东南亚研究;2005年04期
4 赵可金;硬外交、软着陆——试论中国外交新思维的形成与影响[J];国际观察;2005年05期
5 方长平;多边主义与中国周边安全战略[J];教学与研究;2004年05期
6 李景治;深入认识列宁学说研究史的学术力作——评俞良早著《创论“东方列宁学”》[J];教学与研究;2005年07期
7 江凌飞;关于多边主义和多边外交的三个问题[J];当代世界;2005年Z1期
8 江忆恩,肖欢容;美国学者关于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研究概述[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08期
9 钱文荣;关于多边主义、多边外交的几点理论和政策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10期
10 庞中英;中国的亚洲战略:灵活的多边主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云芳;;多边主义及其当代发展[J];政法论坛;2006年01期
2 覃辉银;;多边主义概念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03期
3 林霖;;欧盟外交中的多边主义理念[J];国际资料信息;2009年02期
4 赵宗锋;;理解多边主义:一种综合解释模式[J];国际论坛;2010年01期
5 斯瓦兰·辛格;张贵洪;;亚洲多边主义:政治实践与理论贡献[J];国际观察;2012年02期
6 朱陆民;刘燕;;东南亚多边主义的特点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7 朱陆民;刘燕;;论东南亚多边主义的发展、特点及其前景[J];长春大学学报;2013年11期
8 扎基·拉伊迪;;多边主义正在走向死亡[J];中国经济信息;2013年08期
9 秦亚青;多边主义研究:理论与方法[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10期
10 庞中英;中国的亚洲战略:灵活的多边主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余建军;;美国参与亚太多边安全合作——多边主义的视角[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 祝乃娟;地区多边主义:以合作促互信[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2 记者 席来旺 吴云;联合国秘书长呼吁以多边主义应对挑战[N];人民日报;2009年
3 本报特约评论员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 刘江永;倡导和平的多边主义[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4 世界银行行长 罗伯特·佐利克(RobertZoellick);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多边主义[N];南方周末;2009年
5 朱梦魁;以多边主义应对挑战[N];人民日报;2004年
6 哈佛大学教授 小约瑟夫·S·奈;重振多边主义[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7 李新烽;多边主义是解决全球性问题唯一选择[N];人民日报;2004年
8 刘桂山、马知涵;推动多边主义 深化亚欧合作[N];人民日报;2004年
9 本报驻罗马记者 穆方顺;意法欲结为“欧洲多边主义”轴心[N];光明日报;2006年
10 刘江永;日韩的军事虚线正在划实[N];国防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云芳;走向有效的多边主义[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2 许宁;科技革命对多边主义的多维建构效应探析[D];吉林大学;2010年
3 王良生;多边主义视角下的东盟运行机制[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嘉航;多视角下的多边主义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2 高志成;个体主义范式下的多边主义生成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3 陈海燕;欧盟多边主义:理念、实践及对中欧关系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朱颖;日本在亚洲实践多边主义的原因及困境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5 姜周峰;东亚多边主义发展及其前景分析[D];武汉大学;2005年
6 李冰;当前中国的多边主义外交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7 张子介;多边主义与东北亚安全合作[D];辽宁大学;2011年
8 郭平;多边主义与战后欧洲长和平[D];南京大学;2013年
9 吴原;冷战后中国周边政策中的地区多边主义:演变与动机[D];外交学院;2007年
10 骆沙莉;多边主义:国际制度与主导国家之间的互动[D];外交学院;2002年
,本文编号:24230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423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