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日本对华关系正常化决策过程再探讨

发布时间:2019-02-23 12:45
【摘要】:两次"尼克松冲击"不仅为日本的对华关系正常化提供了可能性,而且也使中日关系正常化产生了必要性。田中角荣首相在没有获得中方在日美安全条约、台湾、战争赔偿等问题上的具体意向之前,难以下决心进行日中之间有关邦交正常化的谈判。作为实业家出身的政治家,田中尤其重视经济方面的利益,甚至比中国政府更注重"政治解决"两国邦交正常化问题。虽然田中将日中邦交正常化课题的政策制定委托给外务大臣大平正芳及外务省少数精英官僚,但始终起到主导性作用。日本的对华关系正常化决策过程,具有鲜明的首相决断型和利益驱动性特征及理念。
[Abstract]:The two Nixon shocks not only provided the possibility for Japan to normalize its relations with China, but also made the normalization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necessary. Prime Minister Tanaka Kakuei could not resolve to engage in negotiations on normalization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Japan and China without obtaining specific Chinese intentions on issues such as Japanese-US security treaties, Taiwan, war compensation, and so on. As an industrialist politician, Tanaka attaches particular importance to economic interests and even more to the normalization of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a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lthough Tanaka entrusted policy making on the normalization of Japanese-China relations to Foreign Minister Ohira Masayoshi and a handful of elite foreign ministry bureaucrats, he has always played a leading role. Japan's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normalization of relations with China has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and ideas of Prime Minister's decision-making and interest-driven.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分类号】:D822.33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林晓光;;中日邦交正常化过程中的日本公明党和“竹入笔记”[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年05期

2 杨伯江;;中日民间交往的形势与任务[J];东北亚学刊;2013年05期

3 刘建平;;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的过程及其国际政治学意义[J];开放时代;2010年07期

4 宋伟宏;滕飞;;日本民间友好团体在中日关系中的重要作用[J];日本侵华史研究;2013年03期

5 陈景彦;正确评价民间交往对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作用[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4期

6 王雅丹;;中日邦交正常化不是“民间交流”水到渠成的结果[J];世界知识;2012年2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崧;;中日关系中的“1972年体制”之路[J];沧桑;2010年08期

2 袁芳;;让历史告诉未来——评田桓《战后中日关系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20期

3 黄大慧;;日本公明党与中日邦交正常化[J];东北亚论坛;2007年03期

4 邓仕超;冷战后日本“自主外交”的发展及其对东亚合作的影响[J];东南亚研究;2005年03期

5 孟宪凤;;战后中日关系论略[J];北方论丛;2012年04期

6 高凡夫;;中日复交前中国政府对民众的说服教育[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年05期

7 郭永虎;;近十年来中国学界关于中日邦交正常化研究述评[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年05期

8 石善涛;;中苏同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日政策[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年06期

9 余丽丽;;二战后初期的中日民间外交述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年01期

10 倪月菊;;“政治弹性”在促进中日关系中的作用——以“LT贸易”为例[J];东北亚学刊;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董振瑞;;“看得远些广些,有利于我们之间的合作”——邓小平与1977-1989年的中日关系[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个人课题成果集2012年(上)[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蕾蕾;社会身份理论视域下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游博;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成至;1969—1972年中美缓和进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海滨;冷战后日本台海政策的演变[D];复旦大学;2008年

5 吴伟兴;冷战后日本的对台政策及日台关系[D];暨南大学;2008年

6 邰哈斯其木格;改革开放后中日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7 张文彬;日本对华政策(1952-1972)转变期间民间因素的影响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高世鹰;战后日本对华“政经分离”原则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许屹山;毛泽东的日本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10 管秀兰;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日本对华认识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建平;;国际战略与中国外交[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01期

2 张香山;通往中日邦交正常化之路[J];日本学刊;1997年05期

3 张香山;中日复交谈判回顾[J];日本学刊;1998年01期

4 江培柱;;中日复交谈判的一段难忘回忆[J];世界知识;2009年22期

5 武寅;;中国与日本:邦交正常化与关系正常化[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6 刘建平;;战后中日关系的“赔偿问题”史[J];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查克·哈格尔 ,吴言;美国必须在对华关系方面显示智慧[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09期

2 吕耀坤 ,邬九懿;西欧发展对华关系的战略与前景[J];世界经济与政治;1988年04期

3 邬九懿;;西欧对华关系明显加强[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4年10期

4 徐方清;;史明德:重视对华关系是德国跨党派共识[J];中国新闻周刊;2013年19期

5 李传勋;俄罗斯远东对华关系的回顾与展望[J];求是学刊;2000年02期

6 李丹;美国价值观及其对华关系的影响[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7 周凯;冷战后日本对华关系调整与变化之成因[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S1期

8 米庆余;反省是日本改善对华关系的关键[J];江汉论坛;2005年08期

9 吕聪敏;;亲历“乒乓外交”[J];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15期

10 陈衍德;许振政;;印尼对华关系的背景:1950年印尼与中国建交前后[J];南洋问题研究;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高海宽;;关于当前日本对华关系的再思考[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3年第4期(总第113期)[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颜亮;“两面派”手法无助于改善对华关系[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2 记者 田帆;欧盟着眼未来十年对华关系[N];人民日报;2006年

3 吕国栋邋郝利锋;蒙古国优先发展对华关系[N];人民日报;2007年

4 ;泰国新外长表示泰重视发展对华关系[N];人民日报;2008年

5 本报驻伦敦记者 郭林;英政府发表发展对华关系框架文件[N];光明日报;2009年

6 记者 严圣禾;日本大阪重视发展对华关系[N];光明日报;2008年

7 日本国立新o_大学副教授 张云;更右日本必须直面对华关系[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8 本报记者 吴宇桢 李斌 见习记者 傅盛裕 黄纯一;结束反恐太天真 对华关系受关注[N];文汇报;2013年

9 特约撰稿人 张昕;俄罗斯对华关系中的变与不变[N];东方早报;2013年

10 驻东京首席记者 刘洪亮;安倍欲改善对华关系:“真意”还是“虚招”[N];文汇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利华;日本民族心理视角下的对华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宇;欧盟对华关系演变[D];西北大学;2007年

2 苏茉莉;波兰和匈牙利的对华关系比较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3 许德成;日本的国民性及其对日本对华关系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常冬辉;密特朗、希拉克时期法国对华关系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崔海宁;冷战后美国国会在对华关系中的作用评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冯承凯;俄罗斯民族主义在对华关系中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288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4288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6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