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堵与突围:中美大使级会谈启动前的中美博弈研究(1949-1955)
发布时间:2019-03-02 10:01
【摘要】:二战结束后,随着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铁幕演说”,随着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的相继出台,加之后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西方摆开了与社会主义国家冷战的架势。作为回应,苏联方面也开始针锋相对地联合东欧国家组建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实施莫洛托夫计划,并建立华约组织。这样一来,东西方在二战中的合作精神已荡然无存,代之以两大阵营的出现,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冷战拉开帷幕。二战结束后不久,在东亚,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也在上演着一场争夺国家领导权的内战。国民党的独裁专制理所当然地遭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决反对。于是,一个依托于美帝国主义的国民党政权和另一个具有苏维埃共产党性质、由中国工农大众组成的共产党武装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开始了一场长达三年多的内战。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把国民党集团在中国大陆的精锐之师完全消灭,国民党残余不得不退守台湾岛。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一个崭新的中国,向世界展示全新的面貌。由于苏联政府在中国内战期间对中国共产党人或明或暗的援助,再加上共同的理想、信念,以及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共同追求,毛泽东主席在建国之初便宣布了“一边倒”的对外政策。从此,一个东亚大国便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而此时,美苏之间的冷战愈演愈烈。当看到新中国投入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美国再也无法平静地看待中国,它很快把矛头指向中国。一场围堵新中国,妄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的大戏就此拉开序幕。美国首先是对在东北亚朝鲜半岛发生的那场内战进行武力干涉,就此拉开了围堵新中国的前奏。显然,美国不惜血本地去干涉朝鲜内战,其真实意图就是对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进行封锁,挤压、扼杀新中国的生存空间。与此同时,更让新中国无法接受的是,美国以朝鲜战争为借口,将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试图阻止新中国完成统一大业。面对美国的军事侵略,新中国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情况下进行了必要的反击。人民志愿军高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大旗,开进朝鲜,中美对抗全面展开。美国的想法是,从朝鲜半岛开始,经日本、台湾、菲律宾、到印度支那打造一条弧形海上封锁带,封锁新中国出海口。然后再从中国西南陆路疆界构筑一条陆上围堵带,倾力封锁、遏制乃至扼杀新中国于摇篮之中。具体来说,美国的如意算盘是,以朝鲜半岛为起点,以直接军事打击为切入点,借助自己处于绝对优势的海军力量,封锁中国的海疆;进而通过挑拨、利诱手段,分化、瓦解新中国与南部、西南部邻国的关系,进一步孤立中国。在这一极其不利的情况下,不甘坐以待毙的新中国开始实施突围战略。突围首先是从朝鲜半岛开始。对于美国公然的武装挑衅,新中国毫无畏惧,从防御作战到主动出击,以打促谈,打谈结合。经过历时三年多艰苦卓绝的朝鲜战争,志愿军将士与英勇的朝鲜人民一道,终于迫使不可一世的美帝国主义在停战书上签字。朝鲜战争结束后,新中国进行了大胆出击,以主动进攻作为防御手段,发起第一次台海作战。慑于中国人民的决心,美国在新中国一一解放东南沿海岛屿的情况下,,不但未敢对新中国的军事行动进行干涉,反而向盘踞台湾的国民党施加压力,让其从大陈岛撤退。台海之战使美国彻底放弃了短时间内扼杀新中国于摇篮的幻想。至1955年,新中国的突围战略获得了巨大成功。更有意义的是,世界各国看到了新中国的实力和勃勃生机,不顾美国的威胁,主动表示愿意发展与新中国的友好关系,新中国的国际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新中国的成功突围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也影响并鼓舞了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他们奋起抗争,展开了不屈不挠的反殖民主义斗争,亚非拉各国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蓬勃兴起。 那么,如何对中美在1949年至1955年之间的对抗进行分析研究呢?本人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笔者认为,朝鲜战争是美国主动发起的围堵中国的战争,战争的目的就是要遏制新中国。如果在这次战争中美国取得完胜,即使美国无法扼杀新中国,新中国的日子也不会好过。在成功遏制了美国的野心后,新中国开始尝试进一步突围。应该说,第一次台海危机是新中国主动发起的。新中国首先是为解放台湾作铺垫,通过收复一些岛屿,显示收复台湾的决心,并警告美帝国主义不要肆意妄为,不要误判形势。这一举动也促使美国清醒,不得不给蒋介石施压,让蒋介石彻底放弃“光复大陆”的幻想。历史的教训值得记取。本着以史为鉴的古训,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梳理,冀望并尝试对中美关系、尤其是对当今美国对华政策做出预测。笔者的基本判断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彼此的核心关切,基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中美之间接触、交流、对话、合作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但在某个特定时期,双方之间的诟病、摩擦、对抗乃至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和则两利,斗则俱伤。”能否做到这一点,考验着中美两国人民的智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822.3
本文编号:2432944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82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戴超武;美国历史学家与50年代台湾海峡危机(上)[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04期
2 时殷弘;英国、印度与美国对华政策(1949—1950)[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6期
3 赵学功;核武器与美国对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的政策[J];美国研究;2004年02期
4 代兵;;日内瓦会议与老挝、柬埔寨的中立[J];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02期
5 时殷弘;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国内背景[J];战略与管理;1996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邹光启;从20世纪50年代的两次台海危机看美国的介入[D];外交学院;2006年
本文编号:24329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432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