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利益—竞争优势”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及决定因素
[Abstract]: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closely related to national security interests. Safeguarding the interests of national security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strategy in the period of globalization in the world. From the external form of expression, national security interests are actually 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reality, the effectiveness of 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should correspond to the degree of protection of national security interests. Based on this, when any country faces the problem of security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at the same time, it should consider constructing the national "security interest-competitive advantage" system, which is composed of the core part and the outer part. The core part of the system refers to the national "economic security-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peripheral part includes the national "political security-competitive advantage", "military security-competitive advantage", "diplomatic security-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cultural security-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other subsystems. Each "security interest-competitive advantage" depends not only o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individual factors related to their respective security interests, but also on the degree of coordination of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individual factors. The advantage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interest-competitive advantage" system depends not only on the strength of the five kinds of "security interest-competitive advantage", but also on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ve parts.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this system will eventually prevent a country from falling into the trap of 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作者单位】: 广东财经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经贸学院;
【基金】: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国家安全利益的中国与美国国家竞争优势差距分析与‘紧跟-超越’战略研究”(10YJAGJW012)
【分类号】:D621;D8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瑾;;以创新的理念维护国家政治安全[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03期
2 周韬;;中国选择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01期
3 李捷;;论分裂主义对国家安全的威胁[J];国际政治研究;2010年03期
4 马平;;论军事安全与国家利益[J];国防;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瑞君;;现代转型:新世纪我国文化研究趋向述略[J];毕节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2 王岗;;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社会文化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7期
3 张彩红;;兵团文化产业发展机制问题研究[J];兵团党校学报;2011年03期
4 周伟良;;论当代中华武术的文化迷失与重构——以全球化趋势下的国家文化安全为视角[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江牧;;设计伦理之道[J];包装工程;2006年06期
6 李文军;;“自我”与“他者”,碰撞与融合——论后殖民理论对中国民族文化建设的警示意义[J];滨州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张英琦;;政府应对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对策思考[J];才智;2011年05期
8 杨继军;;全球化视野中的我国国家文化安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陈丽琼;舒琳;;从政治文化视角思考传统节日法定化的意义[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牟宁宁;;国家文化安全视野中的当代中国文艺生态[J];沧桑;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俊国;;对毛泽东国家利益观评价的若干思考[A];毛泽东研究总第2辑2007年第1辑[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迪;国家文化利益视角下的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肖应红;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吴桂韩;中国共产党党内文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张键;冷战后中国东亚外交战略的学理分析[D];外交学院;2011年
5 张洪春;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孙宁;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文化安全战略论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7 县祥;当代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8 李文君;基于国家文化安全的中国文化认同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胡文涛;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历史轨迹与个案分析[D];暨南大学;2006年
10 杨维新;国际能源环境下的中国能源安全[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玉威;中国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2 赵燕;国家文化安全背景下新疆边境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3 段锐;历史价值视域下的长沙工业遗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雷;信息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吕静;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安全策略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孙丹丹;西方国家渗透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浅析[D];河南大学;2011年
7 韩伽伽;试析中国与东盟文化产业的合作问题[D];暨南大学;2011年
8 彭春;近代以来中国武术嬗变及其评述[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晓梅;我国文化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10 赵林;中国先进传统文化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当代意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向红;杨恕;;中亚各国国家民族的构建:以塔吉克斯坦为例[J];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02期
2 高中;;“国家观念”视野下的国家政治安全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邓卫永,李屏南;全球化浪潮与国家政治安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1期
4 陆俊元;界定中国国家安全利益[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5 李忠杰;怎样认识和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怎样认识和把握当今的国际战略形势”之二[J];w挛胖芸,
本文编号:24988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498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