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美国的云计算战略及其对军事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6-14 00:24
【摘要】:云计算有两个核心特征:一是小型计算的网络化,二是计算的经济使用和优化配置。2011年,美国制定了联邦云计算战略,推动云计算在联邦政府和社会各层面的推广。美国将云计算技术作为国家战略推出的根本原因是,希望保持美国在信息产业中的领先地位,从而服务于其霸权维系。云计算推动新军事变革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军队私有云的建设将进一步提高军队信息处理的能力,从而使得一些高数据处理需求的战斗单元或军事作战平台成为可能。将保密等级较低的信息操作外包给商业云计算公司,则可以极大地提高军队的行政效率。云计算对未来国际关系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美国在云计算开发上的绝对优势地位给冷战后的多极化趋势增加了不确定性;二是云计算的发展使得政府获得了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从而使其在与非国家行为体的信息竞争中处于更为优势的地位。
[Abstract]:Cloud computing has two core characteristics: one is the networking of small computing, the other is the economic use and optimal configuration of computing. In 2011, the United States formulated a federal cloud computing strategy to promote cloud computing at all levels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 and society.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as a national strategy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that it wants to maintain the leading posi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and thus serve its hegemonic maintenance. Cloud computing promotes new military change into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military private cloud will further improve the ability of military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us making it possible for some combat units or military combat platforms with high data processing requirements. Outsourcing information operations with lower levels of confidentiality to commercial cloud computing companies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of the army. The influence of cloud computing on futur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ainly focuses on two aspects: one is that the absolute dominant posi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cloud computing development adds uncertainty to the trend of multi-polarization after the Cold War; the other i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loud computing makes the government gain a strong ability of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so that it is in a more dominant position in the information competition with non-state actors.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所;中央编译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14AZD133)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华与罗世界文明与比较政治研究项目” 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项目“国家参与全球治理(SPIGG)指数的指标与测量”(201473) 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理论创新研究”(15ZS060)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TP393.09;D871.2;E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余丽;;美国互联网战略及其对中国政治文化安全的影响[J];国际论坛;2012年02期

2 熊光楷;关于新军事变革问题[J];军事历史;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余丽;;互联网对国际政治影响机理探究[J];国际安全研究;2013年01期

2 刘伟华;;中美在网络空间的竞争与合作[J];国际研究参考;2013年05期

3 程琳;;从美国“棱镜门”事件谈加强我国信息网络安全问题[J];公安研究;2014年03期

4 李张兵;秦广龙;;新军事变革与高校学生军训[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5 金吉华;郑晓坤;;西方文化传播方式对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年01期

6 李杨;;论“中国网络威胁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7 Yu Li;;Exploring Root-causes of Internet Impact On International Politics[J];和平;2013年04期

8 郑志龙;余丽;;互联网在国际政治中的“非中性”作用[J];政治学研究;201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兵;国际战略通道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2 周泉兴;我军院校初级指挥军官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秀薇;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基层军医任职培养模式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4 朱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大众化教育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5 戴道昆;美国大众媒介政治社会化功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涌涛;论高校学生军训制度化建设[D];中南大学;2010年

2 谢琦;社会转型时期军校研究生价值观实证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3 时兴成;新军事变革条件下的军事伦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翔;网络空间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影响[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3年

5 李志超;基于微博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6 熊龙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金燕华;从软实力角度看美对华网络外交政策的影响[D];外交学院;2014年

8 王静华;网络对我国政治文化安全的威胁及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9 白京仕;论信息革命对国家权力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4年

10 王甘霖;美国互联网霸权[D];郑州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孔笑微;全球化进程中的信息主权[J];国际论坛;2000年05期

2 J.奈伊,张铭;美国的信息优势[J];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仁;;国际关系争与不争,和为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2 刘山;世界经济变化对未来国际关系的影响[J];国际问题研究;2000年01期

3 崔洪建;“人权与国际关系”中青年学者研讨会在京举行[J];国际问题研究;2000年04期

4 徐彪;《20年代的国际关系》教材分析[J];历史教学;2000年02期

5 丁冬汉;霸权与国际关系理念[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06期

6 梁靖;20世纪国际关系的结构变量[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08期

7 宋以敏;冷战体制后的国际关系与东亚[J];发展论坛;2000年09期

8 李旭东;论东北亚的“连结带”特点对本地区国际关系走势的影响[J];东疆学刊;2000年02期

9 孙学峰;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现状分析[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10 胡传荣;国际进步妇女运动与冷战初期的国际关系——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的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和世界保卫和平运动[J];国际观察;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胥莉;;试论当前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冲突[A];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全国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8年

2 孙进己;;历史上国际关系的几种基本模式[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孙吉胜;;国际关系的语言转向与建构主义的发展研究:以语言游戏为例[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4 杨扬;;国际关系的信任理论:一种社会学解读——兼析东亚区域合作中的互信[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5 王晓秋;;19世纪东亚各国对外意识的比较[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6 俞新天;;国际关系中文化作用的理论探讨[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7 冯绍雷;;制度变迁与国际关系相关性问题的历史轨迹与功能机制——对中国改革与开放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解读[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8 王奎;;管理的精髓——有效沟通[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9 李增刚;;国际关系的双层博弈框架:一个新政治经济学的思路[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10 吴其胜;;国际关系中的跨层次研究[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马立明;新型国际关系拓宽大国合作空间[N];深圳特区报;2013年

2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邢悦;让国际关系走近民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华益文 国际问题专家;美国须适应国际关系“新常态”[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

4 郭隆隆;软国力竞争 国际关系中的新动向[N];光明日报;2000年

5 徐以骅 李毅 涂怡超;把宗教因素融入对国际关系的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6 中国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专家 张国庆;油价飙升改变国际关系[N];中国财经报;2008年

7 ;高科技是新国际关系的强硬支点[N];科技日报;2005年

8 刘朋 中国传媒大学公关舆情研究所;国际关系中的“理解”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权贤美 任娟 李金潼 南开大学国际关系系;西方国际关系学科知识体系(2001-2010)[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李少军;谈国关论文写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广成;从合作到冲突:国际关系的退化机制分析[D];外交学院;2010年

2 杨筱;认同与国际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王骏;基于文本挖掘的国际关系网络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4 金良祥;创伤性事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李朋;东北亚国际关系中的美国政策研究(1784-1931)[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叶青;伊斯兰教与后冷战时期中东国际关系中的双重认同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李渤;当代俄罗斯与印度关系研究——从民族心理特征角度[D];外交学院;2003年

8 宋秀琚;国际合作理论:批判与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赵俊;承认的战略[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10 董青岭;在冲突与合作之间:作为元理论的建构主义[D];外交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晓玲;国际关系中人的因素[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长春;生存与发展: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个视角[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俊;论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东宁;文化与国际关系的相关性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琦;信息传播与国际关系建构[D];暨南大学;2006年

6 余彬;主体性国际关系批判[D];暨南大学;2006年

7 冯江;国际关系中的女性主义思潮[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胡德见;国际关系均势理论及其在冷战后的新发展[D];苏州大学;2007年

9 尹鑫鑫;国际关系中的心理学研究分析[D];外交学院;2012年

10 薄存冰;国际关系“被稳定”研究[D];青岛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4989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4989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c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