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建构

发布时间:2019-07-12 16:20
【摘要】:从历史来看,中国从来都有自己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观,经历了从"天下责任"观到"负责任大国"的转变。"负责任大国"的意识与目标,主要起源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情,国家实力的崛起、国家身份的转变、国家自身发展需求及国际社会的期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不断得到强化,中国对国际责任的态度经历了从犹豫到认同的过程,并且公开宣示将坚持积极而为,量力而行,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原则,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
[Abstract]:Historically, China has always had its own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view of responsibility, and has experienced a transformation from "world responsibility" to "responsible power". The consciousness and goal of "responsible power" mainly originates from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rise of national streng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country itself and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the 1990s, especially since the new century, China's status as a "responsible power" has been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 China's attitude towards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y has gone through a process from hesitation to recognition, and it has publicly declared that it will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active and active action, act within its means, work together in the same boat, share powers and responsibilities,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play the role of a responsible great power.
【作者单位】: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身份与责任:中国国际责任观研究”(12YJC810025) 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身份与责任:大国国际责任观研究”(13FZZ005) 2011年度四川外国语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身份与责任:中国国际责任观研究”(sisu201113)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5批面上资助(2014M552294) 2014年度重庆市博士后科研项目特别资助(Xm201409)
【分类号】:D8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张郁慧;;国际主义在中国外交中的变化及原因[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刘东国;;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如何承担环境责任[J];绿叶;2008年04期

3 张郁慧;;国际主义与中国外交[J];兰州学刊;2006年04期

4 王毅;;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J];求是;2007年23期

5 刘昌明;庞春恩;;从双边主义到多边主义:中国与东亚关系的新模式[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秦亚青,朱立群;新国际主义与中国外交[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7 邢悦;詹奕嘉;;新身份·新利益·新外交——对中国新外交的建构主义分析[J];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11期

8 杨中旭;;维和:负责任大国的选择[J];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3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骥;康文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战略思考[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8年04期

2 王明进;;建国60年来中国外交理念的发展[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郭树勇;;新国际主义与中国软实力外交[J];国际观察;2007年02期

4 魏明杰;;中国与国际条约六十年[J];国际观察;2010年01期

5 赵干城;;改革开放与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关系的调整[J];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06期

6 薛磊;;入世后中国经济外交的战略转型与政策调整[J];国际展望;2009年01期

7 朱立群;;观念转变、领导能力与中国外交的变化[J];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01期

8 熊炜;;“找回外交”:理论、制度与实践[J];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03期

9 高飞;;从上海合作组织看中国“新外交”的探索[J];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04期

10 卢春龙;田野;;中国民众对经济国际主义的支持:强度与来源——基于六城市民意调查的经验发现[J];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08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祝鸣;;试析“中国援助威胁论”——中国对外援助的外部压力与挑战[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2 魏明杰;;中国与国际条约60年[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3 刘赛力;;和平发展的中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同世界共赢[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王超;;当代中国身份定位的演变对其参与国际合作的影响[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5 花勇;;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世界交往的视角[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花勇;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社会学思想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2 卢红飚;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中的台湾问题[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黄红发;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郁慧;中国对外援助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5 夏建平;认同与国际合作[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魏玲;第二轨道进程:规范结构与共同体建设[D];外交学院;2008年

7 张峰;国际体系与中国对外关系:历史演进与当代建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张兴堂;跨界民族与我国周边外交[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9 娄伟;中国和平发展与东亚地区秩序构建[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张忠宇;我国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机制设计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伟;1950-1978年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历史考察与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曹珍艳;国际体系与中国和平发展国际环境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3 原晋婧;中国的“镶边外交”构想及其实践[D];外交学院;2011年

4 郭全;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D];辽宁大学;2011年

5 陈璋;绿色发展责任担当问题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黄韫宏;列宁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理论[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崔起申;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中国多边外交政策分析[D];清华大学;2010年

8 孔凡立;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大国责任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林奇清;试论全球化时代我国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10 钟佳妮;中国对外媒体话语:寻求和谐与平衡[D];浙江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军祥;从双边主义到多边主义:东盟安全合作模式的转变[J];东南亚研究;2005年04期

2 赵可金;硬外交、软着陆——试论中国外交新思维的形成与影响[J];国际观察;2005年05期

3 刘建飞;意识形态对新中国“一边倒”决策的作用[J];国际论坛;2000年05期

4 鲍明荣;中国人民为抗美援朝战争做出的重大贡献[J];军事历史;2000年05期

5 方长平;多边主义与中国周边安全战略[J];教学与研究;2004年05期

6 倪月菊;中国和亚洲经济双赢[J];w挛胖芸,

本文编号:25138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5138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a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