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核文化”理念建构下的核不扩散体系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9-19 01:17
【摘要】: 近年来,核武器的扩散已成为了当今世界最大的威胁之一,面对核扩散在冷战结束以后接连发生,核武器潜在威胁与危险的复杂性,随着多个国家跨越或试图跨越核门槛,国际社会对核控问题的重视日趋渐涨。2009年4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正式提出了“无核世界”(Global Zero)的倡议设想,同年9月他的“无核武世界”决议案在联合国安理会首次核不扩散与核裁军峰会上得到来自安理会15个成员国的支持。“无核武世界”是全球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和平与发展大背景下,当今世界多数国家核战略的最高理想。然而鉴于核威慑本身的特殊性以及和近年来核武技术门槛的降低,加上朝鲜,伊朗等国在核扩散领域的反复性,“无核武世界”的实现必将挑战重重,是一个漫长的多方协调的过程。 2010年4月,由47个国家的领导人或代表以及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和欧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出席的核安全峰会在华盛顿举行,这既为5月《核不扩散条约》缔约国审议大会的准备召开做好了进一步的沟通交流,又着实探讨了确保核材料和核设施安全的计划与措施以应对潜在的“核恐怖主义威胁”。在这次多边核峰会的公报中出现了要求“在双边、地区和多边层面开展合作促进核安全文化”,而这其中的“核安全文化”对于全球核安全与防止核扩散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从国际社会的角度出发,以现有的防核扩散体系为基础,本文试图对公报所提出的“核安全文化”进行进一步的建构,使得“核文化”的理念强调的不仅有核能的安全使用,更主要基于对“核武器”的“削减”直至达到“和平稳定”的“零核武世界”,并以此构建一个在这种核安全战略文化属性指导下的从国家,地区到全球逐步深入的防核武扩散体系,以实现“无核武世界”为终极战略目标。同时,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在核武军事现代化领域中的舆论关注的加强,中美关系,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且双方同为国际公认的核武国家在防核扩散体系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基于此,本文将在“核文化”理念指导下的防核扩散体系下,结合中美现有的核战略及国家安全利益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以实现中美所共同追寻的“无核武世界”。
【学位授予单位】:外交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822.371.2;D81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光;姚云竹;;“无核武器世界”运动评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09期

2 刘华平;;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局限:以伊朗核问题为例[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孙德刚;;国际原子能机构及其核查效能研究——以该机构在中东核查为例[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7年06期

4 胡豫闽;;中美在不扩散领域的合作与分歧[J];美国问题研究;2007年00期

5 田景梅;;论建立无核武器区的动因及其作用[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年05期

6 田景梅;胡思得;;《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分歧与弥合[J];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10期

7 杨值珍;;奥巴马“无核世界”倡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06期

8 胡舜媛;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谈世界核不扩散形势——答德国《商报》记者问[J];国外核新闻;1995年02期

9 NOZIPHO JOYCE MXAKATO-DISEKO;;南非:今后的步骤[J];国际原子能机构通报;1999年04期

10 李少军;论核不扩散体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志民;;军备控制学科研究进展[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2 康春梅;;中国的核不扩散政策及朝鲜核问题[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3 赵国军;;美国国会对印度国家形象的认知变迁及其动因[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4 沈逸;;从“拒斥”到“塑造”:国际规范与中国的和平崛起[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5 刘运顶;;美国出口管制政策、对华出口管制及其发展趋势研判[A];“美国经济中长期趋势及其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吴宜灿;FDS团队;;聚变中子源驱动的次临界堆研究进展[A];第四届全国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序[A];2005年全国无机质谱、同位素质谱和质谱仪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8 吴宜灿;蒋洁琼;王明煌;金鸣;柏云清;宋钢;胡丽琴;陈红丽;黄群英;FDS团队;;次临界乏燃料燃烧反应堆(SFB)设计研究进展[A];第十四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高宁;;国际原子能机构与朝核问题解决[A];创新沈阳文集(D)[C];2009年

10 伍钧;朱剑钰;张松柏;胡思得;;一门与核走私、核扩散、核恐怖作斗争的技术——核取证学[A];全国危险物质与安全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专稿 平生;美印核合作让核不扩散进一步失控[N];世界报;2008年

2 刘孝明 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秘书处处长;回暖中的国际核裁军与核不扩散进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记者 谭武军 王如君;英外交大臣5年来首次正式访俄[N];人民日报;2009年

4 徐超;不信以总理“口误”,海合会要求制裁[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5 韩国驻沪总领事 金正基;首尔G20:中韩合作的新机制与新动力[N];东方早报;2010年

6 新华社记者;挥别2009,新年新期盼[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7 ;2009年十大国际军事新闻[N];解放军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张晓丽;核不扩散:奈何美国多重标准[N];辽宁日报;2010年

9 记者 刘洋 余懋峰;俄美首脑签削减战略武器文件[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10 法扎尔·乌尔·拉赫曼 巴基斯坦伊斯兰堡战略研究所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白澜 译;被有意误解的中巴核合作[N];东方早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梁长平;从“强制遵约”到“自主遵约”:关于联邦德国对《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王青;核恐怖主义犯罪防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房慧贞;共有利益与中国和平发展[D];外交学院;2012年

4 宗伟;地缘区位、战略选择与自我—“关键他者”互动:朝鲜、利比亚和伊朗核行为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倪珊;“核文化”理念建构下的核不扩散体系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外交学院;2010年

2 李志刚;俄罗斯核不扩散政策演进[D];外交学院;2011年

3 刘金霞;核不扩散体系中的正式与非正式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杨红星;论核不扩散国际法律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王文辉;中国参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分析[D];外交学院;2011年

6 王如林;中国与核不扩散机制:参与和建构[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7 关莉;核不扩散:9/11后美国核战略的调整[D];外交学院;2008年

8 周克非;试论冷战后俄罗斯在独联体范围内的核不扩散政策[D];外交学院;2008年

9 李鹏宇;核不扩散条约若干问题刍析[D];外交学院;2007年

10 郝迪;白俄罗斯弃核问题分析(1991-1996)[D];外交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25378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5378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b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