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世界转型中的中国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26 14:53
【摘要】: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已逐渐融入国际社会,面对世界转型的新趋势,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同世界转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辩证统一于经济革新孕育新突破的时代背景下。世界转型带来世界经济、政治秩序的调整与变动,对各国发展模式提出转型要求。世界财富比例逐渐向新兴发展中国家倾斜,西方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中自顾不暇,新兴发展中国家将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对国际金融秩序与国际体系准则将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以“美国模式”为代表的西方转型经验无法解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转型困境,这令中国模式成为各国转型发展的希望。面对世界转型带来的时间、资源、环境压力,改革开放长期积累的国内矛盾已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屏障,中国模式随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发展到转型的边缘。世界转型虽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仍大于挑战,是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体系、加快和平崛起步伐的战略机遇期。中国模式的转型将敏锐把握世界转型的微妙演变,通过推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外事改革的和谐共进,稳定国内外发展环境、抓住科学技术孕育新突破的契机,抢占世界转型的战略制高点。中国模式是对中国发展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其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取决于中国发展经验的普世性与可持续性,中国模式转型的成功不仅代表着中国改革经验的进一步突破,同时也代表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之路将为国家转型发展带来新的“福祉”。 国际政治经济学认为,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单一经济人假设已无法对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发展做出合理解释与预测,而新经济理论将政治人假设与经济人假设相融合,能够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相互影响的国际政治经济现象作出更为全面的解释和预见。本文以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视角观察世界转型中中国模式的国内外环境,对中国模式的转型由战略层面进行客观、全面地评估,并结合新自由制度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推导中国模式转型的可行途径。中国模式的转型既是对国家和平崛起道路的进一步探索,也是对国家渐进式转型发展模式的调整与完善,其基于准则、自主创新、大胆实践的发展理念对世界转型的和平演变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世界转型令国内外局势瞬息万变,中国模式的转型无法面面俱全,扬长避短、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抢占战略制高点是转型规划的必然选择。中国模式转型的起步阶段已面临极大的压力,其未来转型之路将会面对更多的难题与困境,中国模式的潜力与价值还需要更多专家学者去观察、挖掘与发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国亦然。中国的未来发展将会有更多的国际贸易摩擦、边界纠纷以及观念冲突,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模式的未来转型将面临更为恶劣的国内外环境。世界转型只是中国崛起道路上的一个节点,中国模式将在更广阔的历史舞台上践行中国的发展理念。中国的和平崛起模式,是中国发展的长远战略,将引导中国在国际体系、世界市场的博弈中稳步前进。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8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生平;谢玉亮;;热话题与冷思考——关于近年来中国发展模式研究述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05期

2 翟东升;;如何阐述中国模式[J];IT经理世界;2008年20期

3 ;声音[J];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06期

4 李抒望;;独领风骚的“中国模式”——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J];福建理论学习;2009年06期

5 李抒望;;独领风骚的“中国模式”——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J];江南论坛;2009年07期

6 李抒望;;独领风骚的“中国模式”——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J];天津政协公报;2009年07期

7 俞可平;;“中国模式”并未完全定型[J];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07期

8 吴宏放;;“中国模式”的理论解读与前景展望[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01期

9 刘建飞;;应当超越中国模式的政治内涵[J];人民论坛;2010年24期

10 杨继绳;;我看“中国模式”[J];炎黄春秋;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郝建;;三特:中国模式的独特内涵[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2 宋晓梧;;政府、市场与中国模式[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与市场定位”座谈会发言汇编[C];2011年

3 唐光斌;;试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和谐视阈下的中国模式[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C];2009年

4 马丽雅;;后金融危机时代海外视阈下的“中国模式”[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唐亮;;比较分析的视角和中国模式的定位[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6 曲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研究综述[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小鲁;;政府与市场:中国模式之辩[A];当前形势与改革座谈会内容汇编[C];2011年

8 谢海军;;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中国模式”:两种话语解读之差异[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李碧云;陈宏滨;;论中国模式与民主社会主义模式[A];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许红;刘守全;吴琳;蔡乾忠;庄新国;孙和清;闫桂京;李刚;徐英涛;杨新菊;;BSR:重要特征与ODP钻探取证及其中国模式[A];海洋地质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崇温;国外有关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评论(下)[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2 汪玉凯 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冷静看待中国模式[N];中国改革报;2010年

3 记者 谷亚光;中国模式的实践还任重道远[N];中国改革报;2010年

4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 孙力;超越传统理解的中国模式[N];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记者 曹继军;黄凯锋(上海社科院舆情研究中心研究员):历史地看待中国模式[N];光明日报;2010年

6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哲学分析》杂志总编辑 童世骏 本报记者 陈菁霞 采访整理;结合内外视角来审视中国模式[N];中华读书报;2010年

7 衣俊卿 中央编译局局长;“十二五”:中国模式走向成熟的机遇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丁国强;为中国模式的合理性辩护[N];中华读书报;2011年

9 边懿;美《新闻周刊》载文研究中国模式[N];中国改革报;2009年

10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杨政;“中国模式是世界近代史的一次创举”[N];光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波;当代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崛起互动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孔庆茵;论国际体系与世界新秩序[D];吉林大学;2005年

3 赵军;中东伊斯兰激进组织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夏立平;全球化时代国际体系的演变与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周勇;中国政府绩效审计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周秋君;中国与欧盟:一种集体身份动态系统的建构主义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苗向军;我国备战奥运会组织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8 林涛;科技与大国崛起:国际关系学的视角[D];暨南大学;2008年

9 丁工;中等强国的崛起与中国外交布局的调整[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10 张景全;20世纪日本对外结盟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朋;世界转型中的中国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颜求芝;中外学者关于中国模式比较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3 刘江;中国模式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创新[D];安徽大学;2012年

4 李旭宏;中国模式的内涵和意义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5 李祚海;中国模式的价值解读[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孙凌宇;“和合共生”:中国模式的价值向度[D];安徽大学;2011年

7 曹珍艳;国际体系与中国和平发展国际环境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8 单良坤;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模式探讨[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游雨航;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中国模式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10 崔国卿;论中国模式与政府管理创新[D];山西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422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5422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9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