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转型中的中国模式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8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生平;谢玉亮;;热话题与冷思考——关于近年来中国发展模式研究述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05期
2 翟东升;;如何阐述中国模式[J];IT经理世界;2008年20期
3 ;声音[J];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06期
4 李抒望;;独领风骚的“中国模式”——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J];福建理论学习;2009年06期
5 李抒望;;独领风骚的“中国模式”——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J];江南论坛;2009年07期
6 李抒望;;独领风骚的“中国模式”——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J];天津政协公报;2009年07期
7 俞可平;;“中国模式”并未完全定型[J];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07期
8 吴宏放;;“中国模式”的理论解读与前景展望[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01期
9 刘建飞;;应当超越中国模式的政治内涵[J];人民论坛;2010年24期
10 杨继绳;;我看“中国模式”[J];炎黄春秋;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郝建;;三特:中国模式的独特内涵[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2 宋晓梧;;政府、市场与中国模式[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与市场定位”座谈会发言汇编[C];2011年
3 唐光斌;;试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和谐视阈下的中国模式[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C];2009年
4 马丽雅;;后金融危机时代海外视阈下的“中国模式”[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唐亮;;比较分析的视角和中国模式的定位[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6 曲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研究综述[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小鲁;;政府与市场:中国模式之辩[A];当前形势与改革座谈会内容汇编[C];2011年
8 谢海军;;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中国模式”:两种话语解读之差异[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李碧云;陈宏滨;;论中国模式与民主社会主义模式[A];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许红;刘守全;吴琳;蔡乾忠;庄新国;孙和清;闫桂京;李刚;徐英涛;杨新菊;;BSR:重要特征与ODP钻探取证及其中国模式[A];海洋地质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崇温;国外有关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评论(下)[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2 汪玉凯 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冷静看待中国模式[N];中国改革报;2010年
3 记者 谷亚光;中国模式的实践还任重道远[N];中国改革报;2010年
4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 孙力;超越传统理解的中国模式[N];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记者 曹继军;黄凯锋(上海社科院舆情研究中心研究员):历史地看待中国模式[N];光明日报;2010年
6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哲学分析》杂志总编辑 童世骏 本报记者 陈菁霞 采访整理;结合内外视角来审视中国模式[N];中华读书报;2010年
7 衣俊卿 中央编译局局长;“十二五”:中国模式走向成熟的机遇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丁国强;为中国模式的合理性辩护[N];中华读书报;2011年
9 边懿;美《新闻周刊》载文研究中国模式[N];中国改革报;2009年
10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杨政;“中国模式是世界近代史的一次创举”[N];光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波;当代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崛起互动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孔庆茵;论国际体系与世界新秩序[D];吉林大学;2005年
3 赵军;中东伊斯兰激进组织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夏立平;全球化时代国际体系的演变与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周勇;中国政府绩效审计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周秋君;中国与欧盟:一种集体身份动态系统的建构主义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苗向军;我国备战奥运会组织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8 林涛;科技与大国崛起:国际关系学的视角[D];暨南大学;2008年
9 丁工;中等强国的崛起与中国外交布局的调整[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10 张景全;20世纪日本对外结盟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朋;世界转型中的中国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颜求芝;中外学者关于中国模式比较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3 刘江;中国模式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创新[D];安徽大学;2012年
4 李旭宏;中国模式的内涵和意义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5 李祚海;中国模式的价值解读[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孙凌宇;“和合共生”:中国模式的价值向度[D];安徽大学;2011年
7 曹珍艳;国际体系与中国和平发展国际环境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8 单良坤;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模式探讨[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游雨航;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中国模式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10 崔国卿;论中国模式与政府管理创新[D];山西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422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542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