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建交过程中的阿尔及利亚问题和台湾问题(1958-1964)
发布时间:2019-10-12 17:12
【摘要】:中法建交是冷战期间中国第一次与西方大国建立全面外交关系,是冷战期间特殊的国际政治环境和中法在五六十年代外交政策相互作用的产物,无论是对中法两国,还是对当时的国际形势,以及之后中国与其他的西方国家建交,都有深远的影响,值得学术界给予充分的关注。 中法建交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从1958年到1962年年是建交的第一阶段,中法建交的主要障碍是阿尔及利亚问题,从1962年到1964年是建交的第二阶段,中法双方主要围绕台湾问题进行谈判。本文将参考近年来有关中法关系的研究成果,以刚刚解密的中法两国外交解密档案为主要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将着重关注中国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以及其对中法建交产生以及之后的历史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本文的止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中法建交的历史背景,即1949年到1958年间中法有关建交的外交接触,以及中法两国对于建交的需求。 第二部分主要研究戴高乐上台后,中法建交第一阶段的谈判,特别是双方在阿尔及利亚问题上的分歧,以及中法间关于阿尔及利亚问题的多次交涉,并分析中国为何选择支持阿尔及利亚独立而放弃中法建交,以及这种立场最终如何导致中法建交的流产。 第三部分主要关注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后,中法建交的第二阶段的谈判,双方在台湾问题上的分歧是本部分的重点,中国是从“一个中国”的角度来观察台湾问题,而法国则是从外交程序的角度来考虑台湾问题。通过在北京和巴塞尔的谈判,中国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向法国做出了两次妥协和让步,最终促成了中法建交。 结论部分将会把阿尔及利亚问题和台湾问题进行对比,分析两个问题的相似性,这两个问题都分别被中法两国视为其根本国家利益,同时也是中法建交中的主要障碍。通过对比中国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处理,可以看出中国在谈判中发生了外交策略的转变,即从第一阶段坚持理想主义和原则性,到第二阶段坚持现实主义和灵活性。这种策略的转变不仅促成了中法建交,还对中国的外交乃至台海局势产生了中长期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829
本文编号:2548178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8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福昌;;中阿关系的回顾和展望[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年02期
2 杨福昌;;论中国-阿拉伯国家关系的发展[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7年02期
3 陈长伟;;1964年中法建交和美台交涉——约翰逊与蒋介石关系内幕之三[J];百年潮;2006年12期
4 张锡昌;;影响世界格局的“外交核爆炸”——我所亲历的中法建交[J];百年潮;2008年03期
5 李军,周小军,华岚,唐小玲;中法建交背景及原因浅析[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杨公素;对新中国“革命外交”的几点回顾[J];国际政治研究;2000年03期
7 秦元春;徐硕;;法国推动中法建交的动因分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李清泉;在瑞士亲历中法建交谈判[J];世界知识;2004年04期
9 阎玉瑾;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间关系发展的演变[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李安山;;论中国对非洲政策的调适与转变[J];西亚非洲;2006年0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关培凤;战后法国对印度支那政策的演变与中法建交(1949-1964)[D];武汉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481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548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