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认同与制度化互动关系分析——以“跨大西洋安全共同体”的建构为例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储召锋;;软权力的思想演进——从修昔底德到约瑟夫·奈[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王斌;贾雪;;以东北亚安全为视角议中国国家身份之建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3 邝艳湘;;新中国外交政策中的“变”与“不变”[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4 余泳;;中国对海合会国家的经济外交——国际体系转型与地缘经济的视角[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1期
5 赵继显;;国际权力基础与伊拉克战争[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5期
6 赵俊;;国际关系文化研究的回归[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徐崇利;;国际经济法律秩序与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以国际关系理论分析的视角[J];比较法研究;2005年06期
8 赵军;;晚清“和戎外交”战略选择的动因——一种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11期
9 张文喜;班保申;苗壮;;西方国家利益理论研究的建构主义转向[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陈世阳;夏欢;;国家形象外交初探——以2000-2008年美国国家形象外交为例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柳钦;;全球化视野下国家主权理论的演变与发展[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李永成;;中国安全软环境分析——以9.11后美国对华战略认知调整为视角[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3 竹琳;;论文化传播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贺鉴;;共进国际法与和谐世界的建构——以建构主义为研究路径[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5 廖丽;;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问题反思与重构——以和谐世界理念为视角[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6 骆旭旭;;全球治理与国际竞争法的网络模式[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7 张桂珍;;公共外交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形象[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惠耕田;;沟通行动理论与国际关系研究[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9 李开盛;;规范理论:批判与评估[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10 向丽华;;对问题导向研究倾向的评估——以对外援助研究为例[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舒盛芳;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薛磊;当代国际法中的承认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徐婷;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非正式国际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张瑾;主权财富基金国际监管制度法制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廉晓敏;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田鹏;认同视角下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陈小鼎;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评估及其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9 隋伟;东亚金融合作法律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罗向阳;当代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晓虎;从国家利益视角浅析冷战时期中埃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俞琳;影响环境议题设置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萍;春节晚会的意识形态幻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李皓;论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国家形象的优化[D];湘潭大学;2010年
6 李冀君;中欧知识产权贸易摩擦及中国对策[D];湘潭大学;2010年
7 申健;巴以问题:困境与出路[D];湘潭大学;2010年
8 汤希;中国对东南亚地区软实力外交探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罗满秀;试论国际政治资源对金融危机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李青;论中国软性国际政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凡伟;;战后欧洲安全合作的建构主义分析[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R·艾斯罗德 ,R·考恩 ,刘海涛;无政府状态下赢得合作的策略与机制[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96年11期
3 舒建中;鲁杰“多边主义”理论述评[J];国际论坛;2005年01期
4 苏长和;;中国的软权力——以国际制度与中国的关系为例[J];国际观察;2007年02期
5 余建军;修正结构主义批判——冷战后发展中国家国际制度偏好的理论评估[J];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05期
6 王传兴;制度效果:国际制度理论研究的新领域[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04期
7 郭萍;;积极参与东亚国际制度建设是中国的战略选择[J];东南亚纵横;2005年12期
8 王玮;;国际制度对非成员国的作用[J];国际观察;2009年02期
9 李志永;张月英;;国际制度的国内影响[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王逸舟;;未来20年国际关系趋势及中国的应对[J];领导文萃;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阮金之;;国际制度的群体视角[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2 王玮;;国际制度对非成员国的作用[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3 余建军;;身份、规范与利益——理解中国国际制度行为转变的观念途径[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4 杜娟;;国际制度的理性设计论:理性主义国际制度研究的新发展[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5 徐秀军;;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合作理论:文本解读与反思[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6 殷翔;;国际机制研究与美欧反恐合作[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7 郭洁敏;;论东亚认同的价值理念[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8 徐婷;;自由制度主义国际合作理论的成就与不足——以国际气候变化合作制度为例[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9 任晓;;论国际体系与中国的和平崛起[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10 曲博;;开放经济政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新进展[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陈昌煦;对国家参与国际制度的理性主义解释[N];中华读书报;2011年
2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杨毅;国际制度的改革和重建为中国提供机遇和平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香港舆论认同“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N];人民日报;2004年
4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苏长和;中国制度与自我节制[N];东方早报;2011年
5 本报评论员 钱飞鸣;认同激发热情[N];深圳商报;2006年
6 王彦志;打开国际制度的黑箱:国际法学的跨学科贡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沈丁立;和平依然是“基本面”[N];人民日报;2006年
8 安蓓;超过95%的企业经营者认同社会责任感[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9 戴虹红;清明扫墓请钟点工代劳?[N];浙江日报;2005年
10 记者 洪梅芬;“认同工作法”鐩凝聚人心[N];解放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明国;国际制度有效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贾烈英;无政府性与国际制度有效性的实证研究[D];外交学院;2005年
3 王玮;跨越制度边界的互动——国际制度与非成员国关系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4 韦进深;决策偏好与国家的国际制度行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5 杨筱;认同与国际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李海龙;跨大西洋安全关系的制度化:从理性选择到社会建构[D];山东大学;2010年
7 马兰起;脆弱性博弈与非霸权体系下国际制度的创建[D];外交学院;2010年
8 冷鸿基;国际制度内恶性竞争与春秋时期国际规范退化[D];外交学院;2013年
9 陈志强;欧盟移民政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彭心倩;欧共体竞争法与欧洲一体化[D];暨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文佳;中国在国际秩序演变中的国家身份定位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2 伊国栋;对土耳其加入欧盟的文化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3 赵静;大西洋联盟变迁的建构主义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4 郑礼志;定位与认同: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主义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代小丹;从建构主义视角看中日问题[D];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2008年
6 吴彦妮;美国对华角色定位与中美关系[D];吉林大学;2008年
7 张薇;中欧关系发展的主体身份因素[D];青岛大学;2009年
8 杨德超;欧洲认同的建立与欧洲一体化的发展[D];山东大学;2007年
9 孔凡伟;冷战后欧洲安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连思嘉;城市回族社区居民对社区现代化的认同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567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556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