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三边关系的可能走向及中国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中旭;;参拜坚冰遭遇气候变化[J];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45期
2 吴献斌;变化中的中日关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08期
3 张石;;福田内阁与中日关系[J];世界知识;2007年20期
4 鲁义;当前中日关系中的几个问题[J];现代日本经济;1995年Z1期
5 冯昭奎;;中日关系不进则退[J];招商周刊;2005年01期
6 孟凡彬;;谁来收拾小泉的“烂摊子”[J];环球人物;2006年14期
7 王自立;“政冷经热”:目前中日关系的现状[J];老年人;2005年02期
8 里光年;;处于困境中的中日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08期
9 高海宽;亚太地区局势与中日关系发展趋向[J];和平与发展;1997年04期
10 闫晓荣;中日关系中存在的隐忧[J];前沿;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俞新天;;亚太地区的发展前景及中国的作用[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2 金新阳;;亚太地区各国风荷载规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何承伟在“2002年亚太地区期刊会议”上答记者问[A];中国期刊协会成立十周年论文集[C];2002年
4 张艳茹;;2010年7—9月份中日关系大事记[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总第101期)[C];2010年
5 张艳茹;;2010年10—12月份中日关系大事记[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6 张艳茹;;2011年1—3月份中日关系大事记[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7 ;第三届亚太颗粒会(APT 2007)将近期在京召开[A];第八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和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2003年亚太地区环境电磁学学术研讨会会议小结[A];中国通信学会学术会议总结汇编(一)[C];2003年
9 乔恩柱;;介绍覆盖亚太地区的SAT-GE卫星公司[A];2007中国卫星应用大会会议文集[C];2007年
10 ;2002年汉城“亚太地区期刊研讨会”正积极筹办中[A];“中国期刊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日关系症结:参拜靖国神社[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2 徐翼;中日关系的坚冰来自日本政府[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3 五十川伦义;中日关系:到开展全民外交的时候了[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4 记者 廖雷 田帆 荣娇娇;温家宝敦促日方立即无条件放人[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5 周庆安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安倍时代中日关系的走向[N];广州日报;2006年
6 本报专稿 石江月;看日本如何收场[N];世界报;2010年
7 金熙德;中日2006:能否峰回路转[N];北京日报;2006年
8 吴广义 王智新;参拜靖国神社是对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破坏[N];光明日报;2004年
9 记者 吴谷丰;自民党通过“运动方针”让中日关系“雪上加霜”[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文雪梅;“拜鬼”行为阻碍中日外长对话[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德贤;冷战后亚太地区中日关系与美国因素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林晓光;日本政府开发援助与中日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李飞;冷战后美日同盟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庄悦群;可持续发展位与当代国际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5 任娜;能源安全与当代大国关系[D];山东大学;2007年
6 余建军;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行为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刘利华;日本民族心理视角下的对华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8 田林珠;新时期中日关系的走向及中国对日外交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高凡夫;追索正义与尊严的艰难诉求[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10 姜运仓;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远;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分析[D];北京大学;2005年
2 赵亮;21世纪中日关系的走向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3 李俏;论小泉内阁的对华政策及后果[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冬琰;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及其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09年
5 张勇;试论互联网对中日关系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5年
6 邓秀杰;靖国神社参拜和中日关系[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7 郑敏;试论冷战后中日关系演进中的美国因素[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宏;日本的“中国威胁论”述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杜伟;中日能源关系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郑秋;论冷战后中日关系中的安全困境及其出路[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569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556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