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亚洲新安全观的克什米尔问题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瑞声;论和平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途径[J];当代亚太;2003年11期
2 陈寒溪;新安全观实践:中国的建立信任措施政策及其影响[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 马荣升;美国南亚战略建构下的克什米尔政策[J];国际论坛;2005年04期
4 马燕坤;;地区安全困境与安全所有权——美国重返亚太的可能性分析[J];国际展望;2013年03期
5 王琛;美国与克什米尔问题(1947—1953)[J];历史教学;2005年01期
6 原狄;中国对南亚安全的影响及其制约因素——以印巴卡吉尔冲突为实例[J];南亚研究季刊;2001年03期
7 张力;;中国的南亚外交与克什米尔问题[J];南亚研究季刊;2006年01期
8 王柏松;刘彤;;中国新安全观的理论意涵[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9 张春;;建构中国特色的国际道德价值观体系[J];社会科学;2014年09期
10 汪长明;傅菊辉;;克什米尔问题:困境与路径[J];新疆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渊;;对南海争端的国际海洋法分析[J];北方法学;2009年02期
2 汪长明;;试论政治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可能性[J];长江论坛;2010年03期
3 张蕴岭;;构建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新型关系[J];当代亚太;2007年11期
4 曹德军;;国家间信任的生成:进程导向的社会网络分析[J];当代亚太;2010年05期
5 冯梁;;关于应对美军进驻马六甲海峡的战略思考[J];东南亚之窗;2006年01期
6 楼春豪;;进攻性现实主义“中国威胁论”的实质[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刘庆;;“战略互信”概念辨析[J];国际论坛;2008年01期
8 汪长明;;政治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背景因素[J];国际资料信息;2010年12期
9 胡二杰;;东亚地缘政治结构与中国和平发展[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S1期
10 杜冰;;巴基斯坦“两个民族”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影响[J];国际研究参考;201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Kalyan Raj Sharma(高亮);后冲突转型国家的FDI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张克成;基于方法论视角的中国东北亚地缘政治安全解析[D];吉林大学;2012年
3 赵乾坤;大国权力与地区规范[D];外交学院;2006年
4 韦红;东盟地区主义的发展与中国[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许诏智;贸易自由化与可持续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闫文虎;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7 李飞;冷战后美日同盟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杨值珍;冷战结束以来的中印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9 惠耕田;制度化安全合作:沟通行动的视角[D];外交学院;2007年
10 孙霞;权力与规范[D];复旦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瑞声;论和平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途径[J];当代亚太;2003年11期
2 喻常森;东盟地区论坛的目标及大国的立场[J];东南亚研究;2000年04期
3 俞正j;;中国进入战略挑战期的思考[J];国际观察;2011年06期
4 潘亚玲,张春;战争的演变:从寻求生存必需到维护生存质量[J];国际论坛;2002年04期
5 张哲馨;;新安全观与中国和东盟的安全困境[J];国际展望;2014年03期
6 潘亚玲;;试论全球化下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生存能力[J];教学与研究;2011年07期
7 郑必坚;;关于中国战略和“利益汇合点”、“利益共同体”问题的几点思考——21世纪第二个10年中国发展及对外关系的前景展望[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01期
8 张进;;国际金融危机下的贸易保护主义[J];对外经贸;2014年01期
9 曹云华;论中国与东盟的相互依赖[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01期
10 李小华;“权力转移”与国际体系的稳定——兼析“中国威胁论”[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克什米尔问题[J];w挛胖芸,
本文编号:25595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559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