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的中新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822.333.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裘元伦;;大西洋会变得更宽吗?——冷战后的欧美关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4年11期
2 王晓德;试论冷战后美国对外“输出民主”战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5年12期
3 任剑梅;冷战后的美国经济安全[J];国际资料信息;1995年03期
4 郝时远;冷战后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的五大发展趋向[J];国际经济评论;1996年Z6期
5 张如海;试析冷战后中国在美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J];和平与发展;1996年03期
6 徐孝明;浅析冷战后世界的主要矛盾[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1997年06期
7 阎学通;国际环境及外交思考[J];现代国际关系;1999年08期
8 张小莉;冷战后的世界民族和宗教问题[J];党政干部学刊;2000年09期
9 邱丹阳;冷战后影响国际关系的新因子——恐怖主义[J];东南亚研究;2000年03期
10 黄刚;冷战后美日同盟:建构主义的解释[J];国际观察;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鲁塞尔·亚瑟·史密斯;;花园城市——新加坡[A];中国公园协会1999年论文集[C];1999年
2 蒲勇健;;案例2 新加坡: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案例集)[C];2011年
3 赵自勇;;新加坡将会成为一个自由民主国家吗?[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4 周余云;;冷战后欧洲主要社会党对社会主义的看法[A];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2002·学术前沿论坛文集[C];2002年
5 陆俊元;;冷战后中国在亚太的地缘安全利益[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潘忠歧;;冷战后亚太地区秩序的变革[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7 于迎丽;;从遏制走向合作:冷战后的中美不扩散关系[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8 周均;;从“三横”到“一条”: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基本目标[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9 李景治;阚道远;;冷战后西欧政党格局的演变与启示[A];政党关系与执政能力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余建军;;冷战后的美国和亚太多边安全——从老布什政府到小布什政府[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宜宇;“冷战后近邻国家对华政策研究”结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2 记者 尚绪谦 鲍杰;“盟主”美国发号施令要把北约带往何方?[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3 梁强;永远难以结束的战争[N];上海证券报;2008年
4 李乔;兵虽撤,“谋”未变[N];人民日报;2010年
5 邸永君(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冷战后民族、种族间的冲突及根源[N];中国民族报;2001年
6 周戎;美国陷入冷战后最深的战争泥潭[N];光明日报;2007年
7 林利民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现代国际关系》主编;“9·11”十年回眸:世界有哪些新变化[N];中国国防报;2011年
8 马驰 上海社会科学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文明”没有冲突 “文化”应该多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王缉思;美国是否将以中国为敌[N];东方早报;2011年
10 华木兰 尹元;夫妻冷战后的“五个一”[N];河南科技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锦文;中医学在新加坡的历史现状研究及其前景展望[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王聪;冷战后美国输出民主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丁超;冷战时期中国与欧共体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柯旭;美国中亚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赵跃钦;论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演变及其动因[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周明;冷战后印度中亚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7 封帅;冷战后英国的俄罗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朱立群;冷战后欧洲安全结构研究[D];外交学院;2001年
9 林婕;冷战后北约东扩与美欧关系[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刘利民;影响冷战后北约继续存续的决定性因素[D];清华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林静;冷战后的中新关系[D];郑州大学;2010年
2 吕亚军;冷战后菲律宾的安全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相艳;冷战后美国中东政策评析[D];西北大学;2003年
4 王小润;论冷战后印度的“东向政策”[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焦玉石;经济全球化与冷战后国际体系[D];武汉大学;2005年
6 范升龙;冷战后联合国与人道主义干预[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7 管恩霞;冷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援助分析[D];外交学院;2008年
8 张静;论冷战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9 蓝茵茵;解读当代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复兴[D];吉林大学;2007年
10 王柏;论冷战后日本能源战略[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765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576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