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终结论”评析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文海;斯蒂格利茨批评新自由主义的结构调整[J];国外理论动态;2001年12期
2 程恩富;杨斌;;当前美国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若干新变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年01期
3 马丁·哈特-兰兹伯格,保罗·伯克特,庄俊举;解读中国模式[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02期
4 陈平;;中国道路的本质和中国未来的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年03期
5 程恩富;尹栾玉;;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须实现“五个控制和提升”[J];经济学动态;2009年04期
6 程恩富;侯为民;;当前中国七大社会思潮评析——重点阐明创新马克思主义观点[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7 程恩富;张福军;;全球化背景下东亚经济转型与合作的战略选择[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何新 全国政协委员;[N];中国国防报;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严骁骁;;从结构化理论看功能主义欧洲一体化理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王文龙;全球化陷阱与第三世界的发展[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张桂娜;;考茨基的社会民主主义观再思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4 梁素贞;杨东曙;;纵向民主:探析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视角[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郝朝帅;;犬儒年代的尴尬英雄——由电影《硬汉2》说起[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周尚君;;马克思的法律社会理论及其当代启示——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为分析对象[J];北方法学;2008年05期
7 曲光华;;罗尔斯与诺齐克的正义之辨及其对解决我国社会公正问题的启示[J];北方论丛;2008年04期
8 董伟;;对新自由主义的制度与结构评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何瑞涓;;中国模式与世界意义:六十年回眸与展望(研讨会纪要)[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9年04期
10 王虎学;;多元社会的价值重建——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生成与自觉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平;;自由与平等的博弈——解读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次调整与现代文明的演进[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2 熊光清;;自由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之比较分析[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3 许明;;文化转型与当代中国理论选择[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4 朱可辛;;发展中的“中国模式”[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谢海军;;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中国模式”:两种话语解读之差异[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刘玉安;;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还是社会自由主义?[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曹雷;;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规律[C];2010年
8 何军;;中国共产党执政体系的治理绩效基础研究[A];世界政党格局变迁与中国政党制度发展——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六辑)[C];2012年
9 程恩富;侯为民;;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开放策论”[A];激辩“新开放策论”[C];2010年
10 刘守刚;;20世纪西方立宪主义之曲折与回归[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西方宪政的发展及其变革[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群生;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鸣筝;美国公共外交研究(1917-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4 温丽娟;国外帝国主义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龚培渝;通过对话寻求承认[D];吉林大学;2011年
7 贺庆国;在历史和历史性之间[D];吉林大学;2011年
8 孔扬;《资本论》研究方法的世界观基础[D];吉林大学;2011年
9 徐伟;超越与救赎:神秘主义精神气质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D];浙江大学;2010年
10 尹伟;道德量化评价的反思与超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赵志刚;对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中“野人”约翰的拉康式解读[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如智;推进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当代大学生吸引力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5 梁晨;伊拉克战争对构建和谐世界的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郭子巍;邓小平政治发展观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曾凌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的“中国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窦帅;我国政府诚信的法律制度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相中;没有终结的“历史终结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江泽;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恩富,夏晖;东亚经济的调整与合作[J];财经研究;2003年07期
2 王志伟;;如何认识新经济自由主义的国际影响及其教训[J];海派经济学;2004年04期
3 马艳;李真;;经济全球化下国际不平等交换理论创新及其衍生效应分析[J];海派经济学;2009年05期
4 何干强;;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若干观点[J];海派经济学;2010年04期
5 朱富强;;复杂自由主义的信念及其政策主张——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简单化倾向及“新兴”自由主义之批判[J];海派经济学;2011年01期
6 陈平;;从华盛顾共识失败看经济变革方向[J];红旗文稿;2005年11期
7 陈平;;中国之谜与中国之道[J];红旗文稿;2010年04期
8 陈平;;从“民富国强”与“国泰民安”的两条道路之争谈起[J];红旗文稿;2010年23期
9 陈平;;劳动分工的起源和制约——从斯密困境到广义斯密原理[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10 陈平;;新古典经济学在中国转型实验中的作用有限[J];经济研究;2006年1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N];文汇报;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仁营;裘白莲;;评福山的“历史终结论”[J];红旗文稿;2009年18期
2 张过;;浅析福山“历史终结论”的变与不变[J];南方论刊;2012年11期
3 王建斌;历史终结了吗——评福山的历史终结论[J];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郑伟;;福山“历史终结论”批判三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03期
5 王宏伟;;关于普遍史的论证与人类历史的发展——兼评福山的历史终结论[J];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02期
6 徐崇温;;国际金融危机证伪了“历史终结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09期
7 张纯厚;;“历史终结论”的终结[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8 李相中;;福山历史终结论的溯源与展望[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9 刘擎;;面对“历史终结论”的中国模式[J];留学生;2010年05期
10 王建斌;评福山的“历史终结论”[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延安大学政法学院教授 张纯厚;“历史终结论”的自我终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心 徐觉哉;中国模式质问“历史终结论”[N];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刘杉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从“历史终结论”到对中国模式的历史考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本报驻罗马记者 穆方顺;从“历史终结论”到“生物技术威胁论”[N];光明日报;2002年
5 张纯厚 延安大学政治研究所;终结、冲突抑或崩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南京大学 顾肃;终结者续集:福山的中国之行[N];社会科学报;2003年
7 佘碧平;他们何以看走了眼[N];东方早报;2013年
8 李慎明(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我不赞成这两种对待不同文明的理论[N];北京日报;2006年
9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陶文昭;福山的中国心结[N];北京日报;2013年
10 杨晓华;中国神舟:圆民族梦想 树大国新风[N];中国文化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鹏飞;历史终结论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李相中;没有终结的“历史终结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勐;金融危机背景下福山历史终结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4 孙紫宸;福山“历史终结论”批判[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5 赵严严;福山历史终结论探析[D];黑龙江大学;2014年
6 李晓波;论德里达对“历史终结论”的解构[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865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586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