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的泛突厥主义和“东突”恐怖主义
发布时间:2020-04-05 07:25
【摘要】: 冷战结束以来,泛突厥主义在国际舞台上沉渣泛起并同我国“东突”问题紧密联系,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文从三方面对泛突厥主义进行研究:(1)剖析了泛突厥主义的“理论内涵”。其名称中的“泛”字表明,它的目标在地域上具有跨国性。但同其他以“泛”为特征的民族主义(如泛斯拉夫主义、泛伊斯兰主义)不同,它名称中的另一关键词“突厥”并不是具有实体的现代民族,而完全是出于泛突厥主义者的“理论杜撰”。因此本文将总结、辨析泛突厥主义的理论作为研究的首要步骤。(2)追溯了泛突厥主义发展的历史。它的出现已有百余年,时而在政治舞台喧嚣鼓噪,,时而在文化领域潜伏韬晦,但却从不曾彻底消失。本文分中亚和土耳其两方面描述了泛突厥主义的历史脉络,并挖掘了它与当前的联系。(3)二战以来潜伏了40多年的泛突厥主义在冷战结束后立即复苏。这一戏剧性的变化不能不说同90年代特定的国际形势有关。剖析这些现实因素并从中引出对泛突厥主义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是本文的重中之重。 研究“东交厥斯坦”问题是中国学者研究泛交厥主义的必然归宿。“东突”问题是泛突厥主义在中国的“变种”。首先,它同国外的泛突厥主义在理论上有同质性,在历史上有同期性,在运动中有呼呼应性。对此,本文相应阐述了“东突”问题的理论特征、历史沿革以及它同中亚、土耳其泛突厥主义势力的联系模式;其次,由于同阿富汗的本·拉登相互勾结,“东突”势力在活动中越来越倾向于恐怖手段。本文分析了“东突”势力的恐怖主义性质并指出了相应的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外交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D81
本文编号:2614729
【学位授予单位】:外交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D81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齐顺利;;文化统战视角下的泛突厥主义悖论分析[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贾春阳;论“疆独”问题与美国的政策[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窦开龙;新疆民族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胡新燕;“东突”恐怖组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步少华;当代泛突厥主义与泛伊斯兰主义关系探析[D];外交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6147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614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