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中国对朝鲜外交的影响力初探:模式、途径和资源

发布时间:2020-04-18 10:03
【摘要】:本文结合了当前中朝关系的实际,在理论上对朝鲜外交中的中国因素做一些初步的疏理。从理论上界定了影响力概念后,本文从中朝关系中中国发挥影响力的方式、途径以及资源三个方面张开,讨论了适合分析当前中朝关系的发挥影响力的方式、中国发挥影响力的途径和中国发挥影响力可以借助的资源。其中核心概念:影响力的定义直接影响了后文中的方式、途径和资源三个领域的理论分析。证明了理论模型正当行之后,文章结合了中朝关系的现实,做了进一步的论证。与其他国家的横向比较突现了中国的一些比较优势,同时暴露了中国的不足。这都有利于准确认识中国因素在朝鲜外交中的作用。 论文的第一章主要是基本概念的界定。包括有关影响力概念在国家关系领域的争论、一组相近概念的区分和本文对影响力概念的界定。它是文章的基础,以后的章节均在此基础上展开。 论文的第二章主要研究的是发挥影响力的模式。有关发挥影响力的模式,本文借用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权力与相互依赖》提出的三个模式:联系战略、问题领域模式和国际组织模式。并对其基本内容、理论假设和不足做了具体的评价。文章认为适合分析中朝关系的模式是问题领域模式。具体的缘由在文章做了具体的论述。但是对基本概念做了一定的修改和重新界定,而不是全部借用。使这样的分析模式财更加适合中朝关系的实际。对当前朝鲜外交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关注点的介绍,是为了在下一个章节中展开具体领域的研究做铺垫。 论文的第三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成经济领域、安全-军事领域、意识形态领域和地缘政治四个方面对中国的影响力作了分析。其中包括了中朝双方关系的资料疏理,并且横向的与相关国家做了具体的对比,从而确定中国在朝鲜外交中的相对分量。从贸易额和贸易结构看,中国在经济领域的影响力都是最强的。军事安全领域看,虽然中国的援助的技术支持有所减少,但是中国是朝鲜最大的和潜在的军事援助国。安全上,与中国保持友好,使得朝鲜安全获得了巨大的改善。从意识形态上看,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使得朝鲜在对抗西方和平演变和统治形态转变都是巨大的支持,文章分三个层次对此做了具体的分析。中国的经验对朝鲜来说是独一无二的。具体表现在对朝鲜改革和保持社会 WP=5 稳定之间关系上的借鉴作用。在地缘政治部分,文章首先介绍了地缘政治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了麦金德的陆权论。根据陆权论和中国地缘政治位置,文章认为中国是东亚大陆的核心国家,而朝鲜则是陆权与海权相互交叉和过渡的“之间地带”。中朝地理相接,使得朝鲜获得了抵抗海权的巨大战略纵深。结合当前朝鲜与美、日之间紧张关系,这种地缘政治依靠显得更加重要,使得朝鲜避免了被包围并且实现了战略集中。 文章的结语本分是对当前中朝关系,中国发挥影响力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的说明。一,立场问题,即应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事关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中国不能旁观和被动接受。这也是作为一个亚太大国应该采取的立场。二,角色定位问题。朝鲜是各方利益的交汇点,中国应该作为一个平等参与者与各方共同协调解决问题。三,目标问题。就是维持当前在东北亚、朝鲜半岛的大国均势牵制状态。四,搞好首脑外交。这是发挥中国影响力的一个特殊渠道,效果好,方便操作。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D822.331.2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詹德斌;对峙中的缓和:70年代的美国对朝政策[J];安徽史学;2004年03期

2 赵来文,卢德焕,郑岩;朝鲜半岛统一问题及对中国的影响[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袁祖社;“全球公民社会”的生成及文化意义——兼论“世界公民人格”与全球“公共价值”意识的内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于营,林松;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机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马伟涛,韩玉贵;后冷战时代中日关于朝鲜半岛安全政策的比较[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李靖宇,杨海峰;关于创建东北地区经济振兴带的现实论证[J];长白学刊;2004年01期

7 金玲,王衡;朝核危机的安全困境与中国国家利益[J];长白学刊;2004年05期

8 马坤;;中国“和平崛起”战略内含的战争正义逻辑[J];长白学刊;2006年05期

9 张海珍;;冷战后美国的东北亚区域战略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汪守军;日本的“大国梦”及其影响——评日本的“有事法案”[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石善涛;;20世纪90年代中日关系的历史考察[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范建中;吕磊;;俄罗斯的强盛为何不能持久——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分析[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与当今社会主义实践”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3 赵国辉;;近代东亚国际体系转型期理念研究——以近代中日两国对国际法理念的接受为中心[A];“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建;大韩帝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1897—1910[D];复旦大学;2004年

2 韦宗友;制衡、追随与不介入:霸权阴影下的三种国家政策反应[D];复旦大学;2004年

3 周敬青;关于林彪集团问题的再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4 刘靖华;全球化的矛盾、民族主义与宗教原教旨主义[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吴怀连;边缘性:中国社会结构性质分析,,以重庆·合川市为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7 尹枚;区域主义理论与东亚区域主义实践——兼论中国的政策选择[D];暨南大学;2003年

8 戴世双;韩国政府统一政策史研究[D];延边大学;2003年

9 刘斌;新科技革命与国际政治[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10 杨绪盟;朝鲜半岛危机与中美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佳捷;亚太安全关系格局演进的影响因素和模式探析[D];暨南大学;2000年

2 唐皓;独立后马来西亚对外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0年

3 蔡秋英;论周边环境对朝鲜半岛统一的影响[D];延边大学;2000年

4 刘晓玲;日本“主导亚洲”战略的形成内容及其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高涛;国家利益与中国对外战略的选择[D];河南大学;2001年

6 王远飞;国家利益在50年中苏、中俄关系中的体现[D];外交学院;2001年

7 马宏伟;冷战后东亚安全形势和对我国安全的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8 刘文;当代国际干预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马俊平;吉尔平《国际关系的政治经济学》评析[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1年

10 郭秀清;印度国家安全战略评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6319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6319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5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